第十三章 冬初,万物藏,人更忙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时间若长河,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转瞬已过一月。
郭家村和烘炉村的村民已经在一周前在河对岸落户,小河上的独木桥昨天已经修好了。
袁正,站在清河村这边的河堤上向对岸望去,对岸一片生机勃勃。在初冬的暖阳中,清河村的人们正在用竹木搭建简易的竹楼,这是他们送给新定居者们的礼物,这些高大的竹楼能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寒冬。
郭家村的老少,则在沿着河岸的荒野上开垦新的田地,先烧掉野草,再将泥土翻开,拔掉粗大的草根,再将草木灰和泥土混合着重新埋入大地,人们在土地上再种下油菜和白萝卜,这是在冬季可以收获得食物。甚至还有几个老农,在山坡上种了些他们郭家村的茶树苗。站在河对岸的微风里,袁正都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烘炉村的人们正在建砖窑,这是他们的村世世代代传承的技能,他们建的火窑是附件乡里最好的。他们说,修建衡阳郡城墙的砖就是他们村的窑群烧出来的。他们要在这个冬天,准备好来年夏季三个村子起房子的砖头。
日头正好,田埂上奔忙的人群更带来了火一般的热情。
同时,今天是公学开学的日子。为了方便三个村子的孩童上学,学校就开在靠近清河村桥头这边,开辟了一片空地,用木栅栏围起来。黑板是一块斜放大的青石片,粉笔是烧黑的木炭,孩子们的笔也是木炭,纸是竹片。这个学堂只要不下雨就开学,
每天五节课,语文,算数,木做,铁做和兵学,中午在学校吃饭,一碗饭,一碗青菜,一碗鱼汤,这是袁正他们能提供给孩子们最好的食物了。
第一节课是语文,先学的是五个汉字,袁正先充当了语文老师,他用木炭在青色石片上写下,“天,地,人,风,火,水,木,金”,这是他今天要讲的两个小时的课,即是语文,也是常识课,他要用他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这是天空的天字,大家用木炭在竹片上跟着我写,慢慢来,先写一横,再写一横,然后一撇一捺。”
然后他在孩子们中间走了一圈,逐一鼓励的一番。
然后他说出来一番颠覆所有这个时代人认知的话语,“孩子们,你们抬起头,你们头顶就是天空,那里有白云,蓝天,但这不是尽头,天空的外面是宇宙,宇宙里面有无数星辰,每一颗你们看见的星星都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广遨的世界!”
孩子们忽闪着大眼睛望着天空,他们不知道,袁正抬头望天在忘情的讲解着,他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开设的这样一个学校到底会带来什么?
这个世界其实没有公学,学习只是贵族世家或大户人家可以获得的特权,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寻常农人对能识字的人是极其尊重的。更不要说,袁正在课堂上讲出的天文,地理,物理和化学的知识,这个世界就算有也非常少。
很多年以后,帝国强盛。当这班孩子也都白发苍苍,送儿孙们去上学时,依然垂泪,对着天空拱手而拜,感谢师恩浩荡,再造之恩!
林间飞鸟鸣叫,河里小鱼穿游。
算数课的“一,二,三”,木作课的“认识各种树木的名字”,铁做课的“金属的特性”,兵学的“分组,跑步,认识武器”。
孩子们学了一天,在傍晚冲出空地,跑回家的时候。袁正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他喜欢这种朴实的快乐和平和。
真希望这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夜晚,老王头用骡子拉来一大框村里妇女用麻绳串好竹简,狼毛制作的毛笔和几个陶罐石碾细细磨出来木炭粉末。这些粉末和水搅拌就是最原始的墨汁。
袁正奢侈的点了两盏油灯,在铺开的竹简上,写下来对后世非常重要的教育规划—“论公学”。
“公学的支出来自于民,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挑选人才,所以公学不可择优而入!择优是各个部门负责人事的工作,非教育部门的工作。天下公学是一家,若有学校择优而入,必然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性。对绝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都是不公平的,所以公学的师,生,财三者必须保持公平与公正。另外,教育如果以后还要有中学和大学,那么中学应该是直接入学,而大学要分专业,根据志愿接收,凡愿意学的也要应收尽收,不可设立分数门坎收一部分,驱逐一部分。学与任是分开的,民众多一点知识和见识,社会就多一分力量。。。”
就在,袁正在写“论公学”的同时;战川在写“论战学”;梁河在写“木志”;老王头在帮铁木写“铁造”,铁木说,老王头写。这是袁正安排下去的工作,要求是从最简单开始,让孩子们能懂。就写他们对这些东西最初的理解,一周写一篇,满足一周教学之用。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工作会带来多大的力量和变化。他们的名字将随着这些著作的流传,被千年以后的人们记得。

章节目录

言情推荐阅读:

乱世求活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乱世求活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