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地圆说
唐文郎依旧坐在前堂,慢慢吃着菜,心中却久久不能平息。抬头看向门外,繁星漫天。
唐文郎放下筷子,缓缓踱到门外,举头望向天空,那银河犹如棉被般盖在身上,给人一种舒适的压迫感,让思绪一瞬间飘然物外。
唐文郎深深吸了一口气,湖边的湿润空气夹杂着草木的清新扑鼻而来,细细品,还能闻到一丝属于水泥的气息。
如今,无论是大明还是世界,都处于一个临界点,一个如同这水泥般的临界点。
由于人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欲望逐渐不再满足于屈服自然或是与自然共存,而是想要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甚至压榨自然。随后,满眼再难看到这郁郁葱葱,满眼再难见到这青山绿水,满眼再难看到这繁星漫天。
但是,这是人类发展难免的阵痛。因为从本质上说,一个文明的发展,首先就取决于对于能源及资源的利用。
古时人们用木头取火,因为燃烧困难,温度不高,所以只能炙烤食物,所以人们采用石质工具,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随后人们发现了木炭等温度更高的能源,开始冶炼金属,制造更为坚固的青铜器与铁器,但是木炭的获取还是太困难了些。
焦煤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获取矿物能源的大门,煤炭获取方便,制作焦煤也相对容易,而焦煤及窑炉带来的高温使得钢材等平时难以获取的金属变得唾手可得,人类的野心也从此开始膨胀。
而热值更高的石油的出现,则让能源跨越到了新的领域,各种全新的动力机械不断涌现,各种全新的材料也让世界大变模样,而电力也让能源的利用变得更加便利起来。
从现代回看,会发现虽然短短五百年的时间,人类的社会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而唐文郎此时正站在这变化的起点,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去改变,去颠覆。
唐文郎深吸了一口气,穿过前堂,回到厢房中,拿起一支毛笔,开始画起世界地图来。
十四世纪末期的人类文明正处于对地球探索的懵懂阶段,关于地平说与地圆说的争论此起彼伏。虽然现代很多文章都提出了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圆说,但是三点论据更像是杜撰。
第一,流传最广的就是观海船桅杆。但是要知道地球非常大,肉眼能观测到的弧度极其微小,如果你想要观测到海船是从桅杆先出现的话,那么你至少要有35公里的目视距离,这视力,雷达都得点赞。
第二,观测星图。这其实是非常科学的一种方式,但是这需要南北跨度极大的多个不同观测点,而生活在古希腊时代,最远到过土耳其的亚里士多德显然没有能力,而当时的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
第三,看月食的影子。太阳、地球、月亮三点连线,太阳照在地球上,将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所以我们看到月食都是一个弧线。这点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是最大的漏洞在于,亚里士多德是怎么断定,月食是地球的影子的呢?用一个假设证明另一个假设,这本身就是不科学。
亚里士多德对于地圆说的许多证明方法更像是后世人们拥有望远镜、实现了大航海、完善了日心说后的产物。虽然亚里士多德证明地球是圆的存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史料还是文物,西方世界从罗马帝国开始,便有许多人相信,我们脚下的地球是圆的。
反观中国,从春秋的曾子提出的:“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到东汉的张衡说出的“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都证明了中国的哲人与科学家很早便开始思考地圆说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儒家、道家的许多经典以及历代大儒们对于天圆地方的系统性诠释,使得地平说被打上了宗教与权威的标签。..
虽然从唐代的僧一行到元代的郭守敬都曾经通过跨纬度测量北极星角度的方式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是这种思想直到明代末期也没有丝毫松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一百年后,明末伟大的科学家宋应星依然能够说出:“西人以地形为圆球,虚悬于中,凡物四面蚁附;且以玛八作之人与中华之人足行相抵。天体受诬,又酷于宣夜与周髀矣。”
唐文郎并不像引导或者挑战什么地平说或者是地圆说,在这个时代,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况且也并不会彻底的改变什么,观念的改变,需要科学的发展与证明,而不是如圣人般地断言,起码在自己还没有成为圣人之前。
不推崇地圆说也有好处,大明发现美洲大陆的消息不可能保密很长时间,估计用不了几十年,西方就会知道,在遥远的东方的东方,还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做东洲,这地方通过一串小岛与亚洲相连,而东洲的东面则是浩瀚无垠的海洋。
如此一来,欧洲人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现在已知的所有大陆都相连在一起,而南北均是冰墙,东西皆是大洋。若是唐文郎故意将地图画成如今以中国为中心的模
唐文郎放下筷子,缓缓踱到门外,举头望向天空,那银河犹如棉被般盖在身上,给人一种舒适的压迫感,让思绪一瞬间飘然物外。
唐文郎深深吸了一口气,湖边的湿润空气夹杂着草木的清新扑鼻而来,细细品,还能闻到一丝属于水泥的气息。
如今,无论是大明还是世界,都处于一个临界点,一个如同这水泥般的临界点。
由于人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欲望逐渐不再满足于屈服自然或是与自然共存,而是想要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甚至压榨自然。随后,满眼再难看到这郁郁葱葱,满眼再难见到这青山绿水,满眼再难看到这繁星漫天。
但是,这是人类发展难免的阵痛。因为从本质上说,一个文明的发展,首先就取决于对于能源及资源的利用。
古时人们用木头取火,因为燃烧困难,温度不高,所以只能炙烤食物,所以人们采用石质工具,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随后人们发现了木炭等温度更高的能源,开始冶炼金属,制造更为坚固的青铜器与铁器,但是木炭的获取还是太困难了些。
焦煤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获取矿物能源的大门,煤炭获取方便,制作焦煤也相对容易,而焦煤及窑炉带来的高温使得钢材等平时难以获取的金属变得唾手可得,人类的野心也从此开始膨胀。
而热值更高的石油的出现,则让能源跨越到了新的领域,各种全新的动力机械不断涌现,各种全新的材料也让世界大变模样,而电力也让能源的利用变得更加便利起来。
从现代回看,会发现虽然短短五百年的时间,人类的社会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而唐文郎此时正站在这变化的起点,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去改变,去颠覆。
唐文郎深吸了一口气,穿过前堂,回到厢房中,拿起一支毛笔,开始画起世界地图来。
十四世纪末期的人类文明正处于对地球探索的懵懂阶段,关于地平说与地圆说的争论此起彼伏。虽然现代很多文章都提出了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圆说,但是三点论据更像是杜撰。
第一,流传最广的就是观海船桅杆。但是要知道地球非常大,肉眼能观测到的弧度极其微小,如果你想要观测到海船是从桅杆先出现的话,那么你至少要有35公里的目视距离,这视力,雷达都得点赞。
第二,观测星图。这其实是非常科学的一种方式,但是这需要南北跨度极大的多个不同观测点,而生活在古希腊时代,最远到过土耳其的亚里士多德显然没有能力,而当时的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
第三,看月食的影子。太阳、地球、月亮三点连线,太阳照在地球上,将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球上,所以我们看到月食都是一个弧线。这点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是最大的漏洞在于,亚里士多德是怎么断定,月食是地球的影子的呢?用一个假设证明另一个假设,这本身就是不科学。
亚里士多德对于地圆说的许多证明方法更像是后世人们拥有望远镜、实现了大航海、完善了日心说后的产物。虽然亚里士多德证明地球是圆的存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史料还是文物,西方世界从罗马帝国开始,便有许多人相信,我们脚下的地球是圆的。
反观中国,从春秋的曾子提出的:“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到东汉的张衡说出的“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都证明了中国的哲人与科学家很早便开始思考地圆说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儒家、道家的许多经典以及历代大儒们对于天圆地方的系统性诠释,使得地平说被打上了宗教与权威的标签。..
虽然从唐代的僧一行到元代的郭守敬都曾经通过跨纬度测量北极星角度的方式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是这种思想直到明代末期也没有丝毫松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一百年后,明末伟大的科学家宋应星依然能够说出:“西人以地形为圆球,虚悬于中,凡物四面蚁附;且以玛八作之人与中华之人足行相抵。天体受诬,又酷于宣夜与周髀矣。”
唐文郎并不像引导或者挑战什么地平说或者是地圆说,在这个时代,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况且也并不会彻底的改变什么,观念的改变,需要科学的发展与证明,而不是如圣人般地断言,起码在自己还没有成为圣人之前。
不推崇地圆说也有好处,大明发现美洲大陆的消息不可能保密很长时间,估计用不了几十年,西方就会知道,在遥远的东方的东方,还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做东洲,这地方通过一串小岛与亚洲相连,而东洲的东面则是浩瀚无垠的海洋。
如此一来,欧洲人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现在已知的所有大陆都相连在一起,而南北均是冰墙,东西皆是大洋。若是唐文郎故意将地图画成如今以中国为中心的模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