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红夷大炮(下)
唐文郎让铜匠们先去宝源局的铜匠作坊,将铜锭、炉子等备好,再去做沙模,铜芯的制作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简单,并没有什么超纲的点,也不需要唐文郎太多的嘱咐。
但是对于铁匠们,问题便比较复杂了,讲解铁的灰口、白口、退火等问题,如果不用科学的逻辑讲解,很难解释的通。唐文郎只好结合这些工匠们日常锻造时遇到的问题,一一地讲解其中的逻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唐文郎需要的不是只懂得机械干活的工匠们,更是需要能够理解制造工艺,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人才。但是唐文郎可能太过高估了这些铁匠对于跨越几个世纪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除了几个经验非常丰富的作头之外,其他的铁匠基本上都是一脸懵的状态。
还好,几个作头大致上明白了温度及温度变化对于铸铁质量的影响,同时竟然创造性的提出了,如果提高炼铁的温度,是不是可以提高质量这种好学生才会问出的问题,唐文郎大感欣慰,因为,这就是他的下一步计划。
通过与铁匠们的沟通,唐文郎发现,此时虽然炼铁已经普遍使用类似后世的高炉炼铁,但是还是局限于提高温度的土高炉,投料方式也是间断性的底部投料方式,无论是效率还是从质量上来说,与唐文郎的需求还相去甚远。..
唐文郎计划使用黏土耐火砖来建造小高炉,在周侍郎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相去观音山搞定白云石耐火砖的事情还得搁置。
但是仅仅有小高炉用途不大,温度、除杂等也是关键。
温度上,唐文郎需要在进风口前用耐火砖做一个预热室,通过高炉余温将吹进来的空气进行预热,防止由于大量空气的进入,使得炉温降低。进风口前也要加上动力鼓风装置,还好这种水力鼓风装置在元朝的时候便已经有了雏形,唐文郎只需要进行一些改进便可以使用了。
温度控制,唐文郎计划使用陶瓷烧制测温锥,虽然需要大量实践来摸索配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对于冶金来说至关重要。向几个作头讲述了原理以后,便安排他们自行测试去了,当然,先搞定的有奖。
除杂方面,白云石砖搞不定,派人去山上弄点白云石问题应该不大,而萤石的问题还需要等邓镇与张大真人的消息,看他这两天不在的样子,应该是去找他的师叔去了。实在不行,只能采用传统的石灰石作为碱性除杂剂了。同时也不能再采用原始的大块碳、铁矿石混堆的方式,而是要进行粉碎
如此下来,虽然还没有开始制钢,但是铁的质量应该不会差,中国的铁矿石大多数品位堪忧,唐文郎更需要对铁的品质进行把控,才能保证最终成品的质量。
冶金小课堂足足进行了三天的时间,期间唐文郎看到一个作头实在是有些跟不上,便让他带着一些工匠们先去做铁模的沙模,因为沙模还需要阴干等程序,颇费时间,不如让他们先行去做,等小高炉建好后,正好能派上用场。
等到小课堂结束后,唐文郎心满意足地看着一脸懵的工匠以及若有所思的作头们。唐文郎直接略过了基础教育,讲的都是实用派的冶金、铸造原理,但是成团、脱硫、脱碳等问题让经验丰富的作头们也需要大量时间消化,但是这无所谓,毕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他们只要能懂得怎么做,为什么就已经达到阶段性目标了,至于融会贯通,等到实践之后,慢慢体会吧。
就在唐文郎在开他的冶金小课堂的时候,更加勤奋的朱元璋也正在紫禁城内看着一份奏章。
薛祥并没有选择在早朝时向朱元璋汇报唐文郎说的事情,而是等散朝后才在店外求见。
“彦祥觉得,这做金尺之事,是否值得呀?”朱元璋并没有抬头,而是一边看着奏章,一边向薛祥问道。
薛祥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拱手说道:“回圣上,臣以为,这度量衡之事,乃国之大事。臣在来之前也有派人查访,确如唐大使所言,这尺度之事,虽有法规,但世面所用之尺却也是千差万别,纵使是兵马司所用之尺,每岁亦有不同,尺寸之争,屡见不鲜,但因多是差之毫厘,所以并未引人注意。如今唐大使提出这金尺之事,确也不失为良策。”
“嗯,亏得这小子观察的仔细,虽是差之毫厘,但若不理,之于百姓则是谬以千里。就按他奏的办吧!着内府制金尺、金斗、金秤,好生保管,工部、兵马司、各府每岁校验。”朱元璋将奏章合上,吩咐道。
对于这种指定规矩的事情,朱元璋一般都乐此不疲,而金尺金斗,虽然有些奢靡,但是对于度量衡这种国之大事,倒也算不得什么,反倒是让朱元璋感受到掌控全国的威严。
朱元璋不着痕迹地笑了一下,然后打开了薛祥递上来的第二个折子。刚刚的心情逐渐一扫而空,反复地看了两遍,这才放下折子,双眼凌厉地看向薛祥。
“属实?”朱元璋言简意赅地说道,语气中充满着上位者的威严。
“那瓷窑作头,臣已见过,确如唐文郎所说。而那浦口的水泥窑,臣也问过了申国公,确实
但是对于铁匠们,问题便比较复杂了,讲解铁的灰口、白口、退火等问题,如果不用科学的逻辑讲解,很难解释的通。唐文郎只好结合这些工匠们日常锻造时遇到的问题,一一地讲解其中的逻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唐文郎需要的不是只懂得机械干活的工匠们,更是需要能够理解制造工艺,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人才。但是唐文郎可能太过高估了这些铁匠对于跨越几个世纪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除了几个经验非常丰富的作头之外,其他的铁匠基本上都是一脸懵的状态。
还好,几个作头大致上明白了温度及温度变化对于铸铁质量的影响,同时竟然创造性的提出了,如果提高炼铁的温度,是不是可以提高质量这种好学生才会问出的问题,唐文郎大感欣慰,因为,这就是他的下一步计划。
通过与铁匠们的沟通,唐文郎发现,此时虽然炼铁已经普遍使用类似后世的高炉炼铁,但是还是局限于提高温度的土高炉,投料方式也是间断性的底部投料方式,无论是效率还是从质量上来说,与唐文郎的需求还相去甚远。..
唐文郎计划使用黏土耐火砖来建造小高炉,在周侍郎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相去观音山搞定白云石耐火砖的事情还得搁置。
但是仅仅有小高炉用途不大,温度、除杂等也是关键。
温度上,唐文郎需要在进风口前用耐火砖做一个预热室,通过高炉余温将吹进来的空气进行预热,防止由于大量空气的进入,使得炉温降低。进风口前也要加上动力鼓风装置,还好这种水力鼓风装置在元朝的时候便已经有了雏形,唐文郎只需要进行一些改进便可以使用了。
温度控制,唐文郎计划使用陶瓷烧制测温锥,虽然需要大量实践来摸索配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对于冶金来说至关重要。向几个作头讲述了原理以后,便安排他们自行测试去了,当然,先搞定的有奖。
除杂方面,白云石砖搞不定,派人去山上弄点白云石问题应该不大,而萤石的问题还需要等邓镇与张大真人的消息,看他这两天不在的样子,应该是去找他的师叔去了。实在不行,只能采用传统的石灰石作为碱性除杂剂了。同时也不能再采用原始的大块碳、铁矿石混堆的方式,而是要进行粉碎
如此下来,虽然还没有开始制钢,但是铁的质量应该不会差,中国的铁矿石大多数品位堪忧,唐文郎更需要对铁的品质进行把控,才能保证最终成品的质量。
冶金小课堂足足进行了三天的时间,期间唐文郎看到一个作头实在是有些跟不上,便让他带着一些工匠们先去做铁模的沙模,因为沙模还需要阴干等程序,颇费时间,不如让他们先行去做,等小高炉建好后,正好能派上用场。
等到小课堂结束后,唐文郎心满意足地看着一脸懵的工匠以及若有所思的作头们。唐文郎直接略过了基础教育,讲的都是实用派的冶金、铸造原理,但是成团、脱硫、脱碳等问题让经验丰富的作头们也需要大量时间消化,但是这无所谓,毕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他们只要能懂得怎么做,为什么就已经达到阶段性目标了,至于融会贯通,等到实践之后,慢慢体会吧。
就在唐文郎在开他的冶金小课堂的时候,更加勤奋的朱元璋也正在紫禁城内看着一份奏章。
薛祥并没有选择在早朝时向朱元璋汇报唐文郎说的事情,而是等散朝后才在店外求见。
“彦祥觉得,这做金尺之事,是否值得呀?”朱元璋并没有抬头,而是一边看着奏章,一边向薛祥问道。
薛祥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拱手说道:“回圣上,臣以为,这度量衡之事,乃国之大事。臣在来之前也有派人查访,确如唐大使所言,这尺度之事,虽有法规,但世面所用之尺却也是千差万别,纵使是兵马司所用之尺,每岁亦有不同,尺寸之争,屡见不鲜,但因多是差之毫厘,所以并未引人注意。如今唐大使提出这金尺之事,确也不失为良策。”
“嗯,亏得这小子观察的仔细,虽是差之毫厘,但若不理,之于百姓则是谬以千里。就按他奏的办吧!着内府制金尺、金斗、金秤,好生保管,工部、兵马司、各府每岁校验。”朱元璋将奏章合上,吩咐道。
对于这种指定规矩的事情,朱元璋一般都乐此不疲,而金尺金斗,虽然有些奢靡,但是对于度量衡这种国之大事,倒也算不得什么,反倒是让朱元璋感受到掌控全国的威严。
朱元璋不着痕迹地笑了一下,然后打开了薛祥递上来的第二个折子。刚刚的心情逐渐一扫而空,反复地看了两遍,这才放下折子,双眼凌厉地看向薛祥。
“属实?”朱元璋言简意赅地说道,语气中充满着上位者的威严。
“那瓷窑作头,臣已见过,确如唐文郎所说。而那浦口的水泥窑,臣也问过了申国公,确实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