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碾压一切
夜已深,尽管潘金莲感到有点恋恋不舍武松,武松却不想惹人闲话,就劝潘金莲早点好好休息,两人分别。
不说潘金莲回到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一会儿拿起那只鸳鸟看看,一会儿又拿起那本拳谱翻翻,心中既甜蜜又彷徨,脑海里全是武松的影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武松告别潘金莲,见哥哥和马车夫两人共同的房间已经熄灯了,便没有再打扰,自回房间,却不立即入睡,还是先继续修炼《达摩心经》。
修炼这种高深武功,有点像是学下象棋,开始是学会,学会之后感到很长时间难以提高,但突然有一天就会发现自己的水平有所提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然后又会继续长期感到在这个层次上徘徊,直到有一天又突然发现自己水平上了新的层次。
现在,武松修炼《达摩心经》,就是这种暂时感觉不到有什么新的进步的状况。不过,武松知道,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达摩心经》不仅是传说中的三大奇书之一,而且事实已经证明,武松修炼此功威力巨大,因此他更舍不得耽搁。
修炼了一会《达摩心经》,武松收工,又拿出那本大奸臣蔡京和童贯都十分觊觎的《司徒遗书》来。
这本书,他杀死马奎后夺到手中已经好些天了。但一路上旅途奔波,并没有来得及细看。今晚难得在旅馆里安歇,借着灯光,便翻看起来。
然而,打开书,武松才发现自己作为穿越者,要看懂这本书,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司徒遗书》乃是用从前的文字书写的,又是文言文,作为生活在现代白话语境中的穿越者,要完全看懂这本书,还是得花一番苦工。
不过,武松并不担心下苦工。他努力辨识着书上的文字,推敲着文字的意义,读了开头几页,不禁心中欣喜异常。
这确实是一本奇书!
书中开头几页,作者崔浩就开宗明义,说明这本书是他一生辅佐北魏三帝智慧谋略的总结。
这几页像是全书的序言,崔浩在其中自述了个人的一些情况。他出生于北方第一世族之家,祖上累世为官,父亲崔玄伯曾仕前秦、北燕,后仕北魏,任北魏吏部尚书、天部大人、白马公。崔浩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爱好文学、博览经史,同时还兼学天象阴阳和百家之言。时就担任了北魏朝廷的直郎、给事秘书、着作郎等官职。
崔浩先后仕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其所谋无不遂,所行无不克,为北魏统一北方建立了卓越功勋,堪称为当时“第一流的军事谋略家”。
尤其让武松惊喜的是,在自述中,崔浩竟然直言不讳,表示他根本瞧不起诸葛亮。崔浩在文中直言,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其实不咋样,初出茅庐向刘备献策三分天下,一开始就存在了偏安思维,是错误的战略。
文中言:“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不与曹操争夺,却主动离开战略要地荆州,去偏僻的巴蜀,实在是下策,“此策之下者”。诸葛亮自比管仲萧何,这太过分了!
崔浩不仅瞧不起诸葛亮的政治谋略,也瞧不起诸葛亮的军事谋略。
他在序文中还说:“且亮既据蜀,恃山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什么意思呢?就是崔浩批评诸葛亮出兵位置不对。蜀国不过是蕞尔小国,与庞大的上国魏国对抗,本来就没有胜算,又加上军事谋略失误,更加雪上加霜。例如出兵陇右,攻打祁山和陈仓,都失败,进入秦川后,又不攻占城池,企图与魏国的主力军决战,“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国偏偏不出战,壁垒固守,长期耗费蜀军,“以不战屈之”。崔浩认为诸葛亮是忧急而死的,“愤结攻中,发病而死”。
武松读懂了这些话的基本意思,心中大喜。为什么大喜呢?
因为,诸葛亮在后世人的心目中,简直是智慧和谋略的代言人,其自比管仲和萧何,而在民间的名声比管仲和萧何还大得多。但是,崔浩却敢于瞧不起他,而且有理有据地指出了诸葛亮的诸多不足。
若是一般的人这么说诸葛亮,可能是故意标新立异,狂妄自大,但崔浩这么说,就是很有根据的了。因为,崔浩本身就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在南北朝那样的乱石之中,辅佐北魏三代皇帝,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统一北方,建立了超越诸葛亮的功勋。他瞧不起诸葛亮,绝对是有足够自信的。
不说潘金莲回到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一会儿拿起那只鸳鸟看看,一会儿又拿起那本拳谱翻翻,心中既甜蜜又彷徨,脑海里全是武松的影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武松告别潘金莲,见哥哥和马车夫两人共同的房间已经熄灯了,便没有再打扰,自回房间,却不立即入睡,还是先继续修炼《达摩心经》。
修炼这种高深武功,有点像是学下象棋,开始是学会,学会之后感到很长时间难以提高,但突然有一天就会发现自己的水平有所提升了,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然后又会继续长期感到在这个层次上徘徊,直到有一天又突然发现自己水平上了新的层次。
现在,武松修炼《达摩心经》,就是这种暂时感觉不到有什么新的进步的状况。不过,武松知道,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达摩心经》不仅是传说中的三大奇书之一,而且事实已经证明,武松修炼此功威力巨大,因此他更舍不得耽搁。
修炼了一会《达摩心经》,武松收工,又拿出那本大奸臣蔡京和童贯都十分觊觎的《司徒遗书》来。
这本书,他杀死马奎后夺到手中已经好些天了。但一路上旅途奔波,并没有来得及细看。今晚难得在旅馆里安歇,借着灯光,便翻看起来。
然而,打开书,武松才发现自己作为穿越者,要看懂这本书,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司徒遗书》乃是用从前的文字书写的,又是文言文,作为生活在现代白话语境中的穿越者,要完全看懂这本书,还是得花一番苦工。
不过,武松并不担心下苦工。他努力辨识着书上的文字,推敲着文字的意义,读了开头几页,不禁心中欣喜异常。
这确实是一本奇书!
书中开头几页,作者崔浩就开宗明义,说明这本书是他一生辅佐北魏三帝智慧谋略的总结。
这几页像是全书的序言,崔浩在其中自述了个人的一些情况。他出生于北方第一世族之家,祖上累世为官,父亲崔玄伯曾仕前秦、北燕,后仕北魏,任北魏吏部尚书、天部大人、白马公。崔浩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爱好文学、博览经史,同时还兼学天象阴阳和百家之言。时就担任了北魏朝廷的直郎、给事秘书、着作郎等官职。
崔浩先后仕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其所谋无不遂,所行无不克,为北魏统一北方建立了卓越功勋,堪称为当时“第一流的军事谋略家”。
尤其让武松惊喜的是,在自述中,崔浩竟然直言不讳,表示他根本瞧不起诸葛亮。崔浩在文中直言,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其实不咋样,初出茅庐向刘备献策三分天下,一开始就存在了偏安思维,是错误的战略。
文中言:“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不与曹操争夺,却主动离开战略要地荆州,去偏僻的巴蜀,实在是下策,“此策之下者”。诸葛亮自比管仲萧何,这太过分了!
崔浩不仅瞧不起诸葛亮的政治谋略,也瞧不起诸葛亮的军事谋略。
他在序文中还说:“且亮既据蜀,恃山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什么意思呢?就是崔浩批评诸葛亮出兵位置不对。蜀国不过是蕞尔小国,与庞大的上国魏国对抗,本来就没有胜算,又加上军事谋略失误,更加雪上加霜。例如出兵陇右,攻打祁山和陈仓,都失败,进入秦川后,又不攻占城池,企图与魏国的主力军决战,“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国偏偏不出战,壁垒固守,长期耗费蜀军,“以不战屈之”。崔浩认为诸葛亮是忧急而死的,“愤结攻中,发病而死”。
武松读懂了这些话的基本意思,心中大喜。为什么大喜呢?
因为,诸葛亮在后世人的心目中,简直是智慧和谋略的代言人,其自比管仲和萧何,而在民间的名声比管仲和萧何还大得多。但是,崔浩却敢于瞧不起他,而且有理有据地指出了诸葛亮的诸多不足。
若是一般的人这么说诸葛亮,可能是故意标新立异,狂妄自大,但崔浩这么说,就是很有根据的了。因为,崔浩本身就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在南北朝那样的乱石之中,辅佐北魏三代皇帝,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统一北方,建立了超越诸葛亮的功勋。他瞧不起诸葛亮,绝对是有足够自信的。
言情推荐阅读:
武松要救潘金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武松要救潘金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