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熊山之上
一场败仗,不仅让作战部队损失惨重,还动摇了其他将士的斗志与信心。
兵败的消息让很多人冷静了下来,他们终于意识到,无论自己打了多少胜仗,依旧是劣势一方。
熊山上几乎绝迹的哀嚎声,也重新响了起来,不少人在巫县战斗中失去了亲人。
回山之后,命令部队解散休息,廖化回到自己的营帐,他看到了等在营帐外的陈邵。
陈邵背负荆条,袒露上半身,似乎等了很长时间。
陈邵似乎惊魂未定,他承诺,愿意负起兵败的责任。
尽管如此,陈邵没有承认自己真正的罪过,仅仅愿意为打了败仗受罚。
溃败时先行撤退,没有通知关平,以及,兵败之时,抛弃部队回山这两件事被陈邵选择性遗忘了。
廖化提问之后,陈邵开始辩解。
陈邵辩称,他早就派人通知了关平撤退,当然,传令的士兵早就已经失踪了。
至于抛弃队伍回山这件事,陈邵同样有话解释。
他告诉廖化,发现队伍大乱之后,他便亲自前往军中,指挥部队,但是,在重整部队的时候,他被溃兵冲散了。
明知陈邵在狡辩,廖化也不好深究这人的责任。
巫县之败,牵扯了熊山上三分之一的兵力,追究下去,很多人会受到牵连。
廖化确实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严肃军纪,但却不利于帮助将士们恢复士气。
除了公心之外,廖化还是有一些私心。
如果处罚了陈邵,关平作为一军主将更应该受到严惩,廖化会面临无将可用的情况。
因为理解关平,所以,廖化知道,对方深入巫县腹地,为了以更合适的价格交换粮食,一切都是出于公心。
不论出发点是什么,最终的结果上看,关平把部队带进了包围网。
大军损失惨重,关平肯定会受到责罚。
对陈邵处罚的太严厉,关平必然也会受到影响。
管理队伍,哪怕没有办法做到一碗水端平,也需要尽量保持公平公正。
同样是为了公平公正,为了给死难的将士们一个交代,廖化还是削减了陈邵的兵力。
陈邵临阵逃脱的行为终究还是太恶劣了,如果他和他的部队多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关平就能更从容的撤退,部队的损失也会减少。
陈邵倒没有表现出不满,对廖化的决定很支持。
回到熊山,廖化开始全面休整。
跟随关平和陈邵下山的队伍,损失惨重。
由于没有足量的预备兵,这支部队只能重新整编。
两千人,剔除失去作战能力的伤员,缩编到最后,人数不到一千。
部队需要休整并且重新训练,这样才能增强战斗力。
将士们休整的时候,廖化同样没有忘记打探敌情。
大批斥候下山,侦察敌军动向。
陆逊并没有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敌人从没有放弃往城里派斥候,但他确实也没有带兵发起围剿。
原本已经告一段落的迁徙行动又重新开始,这一次,迁徙的范围再次扩大。
无人区的面积增加,江东军的斥候和快速反应部队却成功占据了那些废弃村庄。
环绕着熊山的几座城池都在厉兵秣马,囤积粮食,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在江东军进行全面部署的时候,熊山上也没有闲着。
与能够得到水路粮食支援的江东军不同,熊山里的军队不敢耽误宝贵的农时。
春种开始之后,民夫们在开垦好的土地上播种。
为了缓解人手不足带来的压力,不少士兵放弃训练,加入播种队伍。
这批种子顺利播种,八九月份就会收获第一批小麦。
当然,将士们一定要撑过最艰难的前半年,囤够粮食。
陆逊对廖化军将士下山的途径展开封锁,通过贸易,从村民处获取粮食的方法不可行。
从外界调粮食,成为了将士们最有效的行动。
水路求援的计划被廖化搁置了,在巫县和巴东城的阻挡下,巴蜀粮船很难从水路东下。
从上庸筹粮的计划,开始加速实施。
苏由没有忘记廖化的命令,亲临一线,指挥施工队伍加快连接东出的通道。
最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气温回暖,施工难度降低了不少。
这一次的南下,关平帮助山里获得了大量工具,施工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将士们施工的时候,没有采用一路平推的方式。
施工者同时从这多处施工地点同时行动,效率大大加快。
靠近大营的几处通道,已经被打通了。
苏由还在要害部位上部署了重兵警戒,防备敌人的斥候与奇袭部队。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苏由给廖化带来的好消息,不仅仅这一条。
工匠日夜赶工,赶制出两台木牛。
其中一台,按照廖化的指示制造而成。
另一台,则是简化版本。
廖化检查了两台成品,第一台木牛制作的栩栩如生,和诸葛亮研制出的那一款大同小异,细节上或许有不少偏差,但整体结构一模一样。
简化版本虽然完全看不出木牛的轮廓,却也可以运粮食。
廖化先检查第一台木牛。
一个牛头,两只牛腿,再加上主车轮,木牛在运输过程中,可以保持比较好的稳定性。
牛身两侧也安装了尖刀,具有一定杀伤力。
两侧护板又高又硬,既可以遮挡箭矢,又能阻止虫蚁对粮食的损耗。
最让廖化佩服的是,工匠们还原了木牛的功能。
牛头里的牛舌可以控制车轮,轻轻掰动牛舌,就能锁死车轮。
仓促遇到战斗,还可以就地掀翻,当成简易防御工事。
简化木牛就没有这么多用料,不过是一个在车轮两侧加装木板的独轮小车。
没有牛头,没有牛腿,更没有尖刀。
这种小车保证了运输效果,但是,不论防御力还是攻击力,都被削弱了,成为了一种纯粹运输的小车。
在廖化检查图纸的时候,有工匠声称,这种简化版木牛,制造的时候参考了鹿车。
简化版的木牛,从宽度上看,确实和鹿一样。
因此,前者还叫木牛,后者依旧叫鹿车。
如果不是廖化来的太早,苏由还准备针对作战能力和防御能力,组织工匠多设计几款木牛,供廖化挑选。
廖化对这两辆运粮车很满意,美中不足的,就是施工效率。
十几名工匠制造两台车,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这样下去,即使打通了出山的通道,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把独轮车应用起来。
奖赏过那些制造木牛的工匠,廖化询问起众人的制造过程。
苏由倒是很用心,为了加快速度,工匠分工明确。
十几个工匠,有人负责挑选、运输材料,有人负责加工,有人负责组装。
为了避免出现纰漏,车轮,牛腿这样精细部件都会由所有人共同研究,并制作。
廖化提出了建议。
工匠的人数太少了,即使所有人参与制造,也没有办法提高效率,廖化建议工匠们抽出时间,把组装木牛和鹿车的技术传给更多人。
为了节约时间,廖化不需要所有工匠都会木牛和鹿车的整体制造过程。
在廖化的计划里,拼装牛腿的,就只学习牛腿,其他的都不管。
为了解放工匠的时间和精力,廖化还建议让工匠们进行技术含量高的步骤。
运输木材、组装半成品,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交给其他人。
山上有大量军事和逃难的百姓,人力上倒还真不紧张。
一番犹豫,众人同意了廖化的想法。
为了节约时间,廖化叫停了苏由的其他尝试,他认可木牛和鹿车这两种结构。
木牛可以在敌前进行运输,鹿车则可以在山里使用。
检查完木牛,廖化询问起那些派去上庸的信使情况。
苏由坦诚,负责和刘封联系,并且,采集山里信息的士兵还没有折返。
廖化要求苏由继续派出更多人手北上,他没有放弃从山里直通上庸的想法。
毕竟,直线距离最节省时间,不是每一支往返上庸的队伍,都需要运输物资。
找到合适路线,廖化就可以加强和上庸的联络。
除了按部就班进行的计划外,廖化还需要解决,北上逃难的平民安置问题。
陈凤在巴东城里大肆搜捕,不少平民不堪其扰,逃进熊山。
江东军虽然对南下者进行强有力的盘查,却基本上不会阻挠北上的队伍。
明知人群里会有敌人的奸细,但廖化还是接纳了所有逃难平民。
刚开始,廖化直接把平民们分配到大营中,选拔青壮当兵,组织适龄者进行劳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山的难民越来越多,短短几天,就超过了第一次迁徙令带来的影响。
不少平民上山的时候随身带了粮食,但是,那些粮食吃不够吃。
营里的粮食快速消耗。
为了获取粮食,关、平廖化曾带兵下山。
但是,几次下山,都无功而返。
江东军的反应能力很快,一旦廖化军将士下山,敌人会立即示警。
下山人数少的时候,敌人会立即调重兵阻击。
如果带领重兵下山,敌人又会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
小股部队下山,很难躲过敌军斥候的侦察,即使穿过敌人的封锁,也没办法取得满意战果。
大兵团作战,会因为敌人缜密防守,无功而返。
直到3月中旬,都没能打开局面,廖化觉得,自己得想点办法了。
言情推荐阅读:
三国志廖化新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三国志廖化新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