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 天下人都骂你,也是一种豪杰
人活着,到处都是“鄙视链”。有钱的鄙视没钱的,有文化的鄙视没文化的。东晋时候,有权有钱的,全是有文化的世家子弟,他们格外喜欢到处挤兑、嘲讽、迫害那些讲话不会双关,谈哲学谈不到两小时,还总想着要往上爬的实在人。
在这样一帮以“文化”为资本相互攀比的公子哥儿之间,出身一般,背负着血海深仇,还一个劲儿要往上爬的桓温,就是个异类,永远要遭受排挤、嘲笑,做什么都是错。但桓温,就敢跟这些公子哥儿正面硬杠,几乎成为他们的噩梦。
桓温家不是世家,他爹桓彝(虽然有人考证出桓温的先祖可能是高平陵政变时杀出城投奔曹爽的大司农桓范)虽然也算是中朝“八达”之一,但是比起那些从三国开始就出省长的家庭,桓温的家世显然矮了一截。更惨的是,桓温很小的时候,宣城太守桓彝就因为苏峻的反叛而被韩晃杀了。少孤的桓温为了报仇,完全背弃了父亲那种不问世事喝酒吃肉的人生法则,贫穷和仇恨让他不得不以一种格外实际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他为了摆脱贫困曾经和人赌钱,但是水平不够赌输了,被债主逼债逼得狼狈逃窜,后来大摇大摆地登门让赌博高手袁耽去帮他连本带利地羸回来。
桓温小时候有点像洛阳恶少曹操,只是曹操有有钱有势的老爹给他撑腰,更多的是纨绔,而桓温的恶劣,是为了讨生活的强悍。可惜,这不是群雄并起的前三国时代,桓温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于是就成了善意或者恶意嘲弄的对象。
当时的贵族子弟都爱谈玄,桓温偶尔也谈,但是缺少琢磨的修为,所以水平不高。别人口若悬河的时候他又不会反驳,只能干着急。而他的朋友也毫不避讳地以埋汰他为乐。比如桓温曾经和刘惔一起听别人说《礼记》,桓温认为那人讲得特别好,入了玄妙之门。刘惔立刻说,一般一般。意思是,桓温真没品。
这种家世不够的门槛到后来一直若有似无地缠绕着桓温,好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桓温曾经为儿子向王坦之的女儿求婚,王坦之回家征求他老爹的意见,王坦之的老爹王述本来颇为亲昵地把王坦之抱在腿上,听见他提出这件事情大骂一声,你脑子坏了吧!桓温那个当兵的怎么能娶我孙女!太原王氏六代望族,后面三代就是我们说过的王承、王述、王坦之,都是通达有趣的名士,但是在婚姻问题上,立刻就不通达了,世家的联姻壁垒森严——总之,桓温,别想混进我们的VIP俱乐部来,你不够格。
摆在桓温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好好读书天天谈玄,努力混入玄学家的圈子,只是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也不见得见效;还有一个就是我行我素,另类到底。
桓温想也不想,选择了后者。他和他颇为崇拜的将军王敦一样,都有点看不惯江东各位公子哥儿老家都打没了还在装模作样清谈的样子,打心底里觉得叽叽歪歪地开沙龙不如当兵,做个好将军,杀回中原去。这才是做大事的人要立的大志,那些文雅的礼节,学得会就学,学不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后来的桓温,在文化人嘲笑他的时候,也能颇为不屑地嘲笑回去,一点不自卑。
桓温生活的时代,世家弟子都以戎装骑马杀气腾腾的样子为耻,所以有一回冬天,当桓温全副武装地去打猎的时候碰见了刘惔一群人,刘惔又想嘲笑一下桓温,于是问道:“老东西你穿成这样干什么啊。”桓温反唇相讥道:“我要是不这样,你们哪能这样悠闲地清谈。”意思是,要不是我戎装杀敌,你们早就和王衍一样摇着麈尾扇被少数民族给抓去了。
要做个好将军很难:没功劳是无能,功劳高是惹祸。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将军,差不多都是皇帝提防的对象。曹操那句话说得好,他说,我拥兵自重并不是为了篡位,而是我一旦没有兵权,小命就得送在你们手里。这是要做大事者的悲哀。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倒不是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阵营里面的猜疑和嫉妒。桓温敏锐地认识到这种人性的弱点,而他的对策简单又霸道:做大佬,权倾朝野,等把自己打造成江东无敌再向中原进军,一举统一中国。
桓温出身的贫穷让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没有绝对的把握绝不去做。因而他在权倾朝野的路上走得深谋远虑、踏实稳重。
首先,是出名。三国故事告诉桓温,要出名首先得找有名气的人给他吹。这一点桓温的基础不错:他还没周岁的时候,父亲的好友温峤看到他,就赞扬说这娃有奇骨,哭哭看。桓温一哭,温峤又说,这是英雄。桓彝很高兴,就让桓温的名字随了温峤的姓,桓温这个名字就是曾经被温峤赞扬的最好广告。后来桓温又勾搭上了刘惔,刘惔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说他长得“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是孙权、司马懿一流的人物。总之大英雄一定要长得怪模怪样特别抽象,比如说,刘邦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麻子,桓温的脸上就有七星连珠。
天生异象,也是个出名的路子。走神秘主义道路的桓温终于娶到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按说,虽然东晋王族的势力一落千丈,但公主还是公主,想娶她的大有人在,
在这样一帮以“文化”为资本相互攀比的公子哥儿之间,出身一般,背负着血海深仇,还一个劲儿要往上爬的桓温,就是个异类,永远要遭受排挤、嘲笑,做什么都是错。但桓温,就敢跟这些公子哥儿正面硬杠,几乎成为他们的噩梦。
桓温家不是世家,他爹桓彝(虽然有人考证出桓温的先祖可能是高平陵政变时杀出城投奔曹爽的大司农桓范)虽然也算是中朝“八达”之一,但是比起那些从三国开始就出省长的家庭,桓温的家世显然矮了一截。更惨的是,桓温很小的时候,宣城太守桓彝就因为苏峻的反叛而被韩晃杀了。少孤的桓温为了报仇,完全背弃了父亲那种不问世事喝酒吃肉的人生法则,贫穷和仇恨让他不得不以一种格外实际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他为了摆脱贫困曾经和人赌钱,但是水平不够赌输了,被债主逼债逼得狼狈逃窜,后来大摇大摆地登门让赌博高手袁耽去帮他连本带利地羸回来。
桓温小时候有点像洛阳恶少曹操,只是曹操有有钱有势的老爹给他撑腰,更多的是纨绔,而桓温的恶劣,是为了讨生活的强悍。可惜,这不是群雄并起的前三国时代,桓温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于是就成了善意或者恶意嘲弄的对象。
当时的贵族子弟都爱谈玄,桓温偶尔也谈,但是缺少琢磨的修为,所以水平不高。别人口若悬河的时候他又不会反驳,只能干着急。而他的朋友也毫不避讳地以埋汰他为乐。比如桓温曾经和刘惔一起听别人说《礼记》,桓温认为那人讲得特别好,入了玄妙之门。刘惔立刻说,一般一般。意思是,桓温真没品。
这种家世不够的门槛到后来一直若有似无地缠绕着桓温,好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桓温曾经为儿子向王坦之的女儿求婚,王坦之回家征求他老爹的意见,王坦之的老爹王述本来颇为亲昵地把王坦之抱在腿上,听见他提出这件事情大骂一声,你脑子坏了吧!桓温那个当兵的怎么能娶我孙女!太原王氏六代望族,后面三代就是我们说过的王承、王述、王坦之,都是通达有趣的名士,但是在婚姻问题上,立刻就不通达了,世家的联姻壁垒森严——总之,桓温,别想混进我们的VIP俱乐部来,你不够格。
摆在桓温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好好读书天天谈玄,努力混入玄学家的圈子,只是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也不见得见效;还有一个就是我行我素,另类到底。
桓温想也不想,选择了后者。他和他颇为崇拜的将军王敦一样,都有点看不惯江东各位公子哥儿老家都打没了还在装模作样清谈的样子,打心底里觉得叽叽歪歪地开沙龙不如当兵,做个好将军,杀回中原去。这才是做大事的人要立的大志,那些文雅的礼节,学得会就学,学不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后来的桓温,在文化人嘲笑他的时候,也能颇为不屑地嘲笑回去,一点不自卑。
桓温生活的时代,世家弟子都以戎装骑马杀气腾腾的样子为耻,所以有一回冬天,当桓温全副武装地去打猎的时候碰见了刘惔一群人,刘惔又想嘲笑一下桓温,于是问道:“老东西你穿成这样干什么啊。”桓温反唇相讥道:“我要是不这样,你们哪能这样悠闲地清谈。”意思是,要不是我戎装杀敌,你们早就和王衍一样摇着麈尾扇被少数民族给抓去了。
要做个好将军很难:没功劳是无能,功劳高是惹祸。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将军,差不多都是皇帝提防的对象。曹操那句话说得好,他说,我拥兵自重并不是为了篡位,而是我一旦没有兵权,小命就得送在你们手里。这是要做大事者的悲哀。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倒不是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于自己阵营里面的猜疑和嫉妒。桓温敏锐地认识到这种人性的弱点,而他的对策简单又霸道:做大佬,权倾朝野,等把自己打造成江东无敌再向中原进军,一举统一中国。
桓温出身的贫穷让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没有绝对的把握绝不去做。因而他在权倾朝野的路上走得深谋远虑、踏实稳重。
首先,是出名。三国故事告诉桓温,要出名首先得找有名气的人给他吹。这一点桓温的基础不错:他还没周岁的时候,父亲的好友温峤看到他,就赞扬说这娃有奇骨,哭哭看。桓温一哭,温峤又说,这是英雄。桓彝很高兴,就让桓温的名字随了温峤的姓,桓温这个名字就是曾经被温峤赞扬的最好广告。后来桓温又勾搭上了刘惔,刘惔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说他长得“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是孙权、司马懿一流的人物。总之大英雄一定要长得怪模怪样特别抽象,比如说,刘邦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麻子,桓温的脸上就有七星连珠。
天生异象,也是个出名的路子。走神秘主义道路的桓温终于娶到了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按说,虽然东晋王族的势力一落千丈,但公主还是公主,想娶她的大有人在,
言情推荐阅读: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