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海晏河清乐安康
清河乡二十个村庄在一声声牛鸣,一声声吆喝,泥土翻耕的清香,插秧机的咔嚓声,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和船员的离港的梆子声中之中度过了繁忙的春耕季。 人口的大量增加,粮食依然吃紧,救活军人均的口粮已经降到人均三斤不到,但从袁正做起,每个士兵,每个百姓都是一样的,人不患寡,人患不均。
粥虽然稀了一些,但人心是滚烫的。袁正没有要求过,但从老王头和郭家兄弟带头,很多前期领过六斤粮食配额的家庭都拿出了余粮,重新入库分配。
华夏民族其实骨子里面是善良的民族,他们坚韧不拔,他们不偷不抢,他们通过劳动问这天地要粮食,他们从出生到入土几乎每一日都在劳动和耕作。
日升而出,日暮而歇,终日不停,即便山边有一片极小的土地,他们也会拿出锄头耕耘一番,仿佛劳动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刻在骨头里基因。
如果要比勤劳,这个民族绝对可以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
袁正也习惯了这种生活,从黎明时就参加军事训练,到自己加练半小时弓箭,然后再投入日常工作,傍晚要陪文朝做《天问》,夜里还要给军士们上课或听课,每一日其实都是极其繁忙的。
这种忙,让他觉得人生有意义。他突然发现闲暇时,他也像郭大碗一样,会站在河岸边,看着两岸蔓延到水天尽头无比广阔的稻田和那修建在堤坝之上不断旋转的筒车。当春风吹起稻浪的沙沙声和着水锤撞击钢铁的声音,袁正总觉得心里一片平静,安宁。
他会随意的和路边的老乡们聊天,谈谈土地,谈谈工作,谈谈谁家的娃要娶媳妇了。。。。。。所有的人都知道袁先生是能说话的官,是个知道民生的官。
袁正有时候觉得他就属于这里,属于这宁静祥和的村庄。
他每个月还会回到曾经女娲庙前的那处山峰处,眺望云海,回思过往。这时他会在心里默念每一个家人的名字,他害怕自己会忘记了他们,他害怕终有一天自己会老去,忘记了一切,忘却了自己的来处,忘却了生命里面的故乡。
他偶尔会在独处时问流花河,“你的家乡在哪里?”,河水欢腾向前却从不回答他,只有灵动的小鱼会在河岸边他的影子里游来游去。
他希望生活永远这样下去,每一年他都能耕耘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农具,用船舶运到吴国各地,带领更远出的荆湘大地上的人民过的更好些。
或许他的话被女娲听见了,这一年,风调雨顺。
七月的双抢顺利的完成了,稻花香里说丰年。
每一个家庭从七月就都能吃饱饭,养殖上家禽,种上桑麻,换上新的衣裳,购买金属的器皿。
建筑队伍在救活军村庄里建起了很多新的房子,按照估计一直到十二月,人们都搬入了新的砖瓦房。房子并不大,但厚实的墙和结实的瓦片能遮住风雨,挡住冬寒。
大量的鱼塘,桑树,麻田和果园已经种下,等待后面几年的收获。
寒山级也在全力制造,这一级的船舶是救活军的主力军舰,亦商亦军,既可以平时快速运送二十吨物资,也能在战时做为军舰使用。船台上同时在建造三艘,平均每个月下水一艘。
七月已经下水到这一级别的第九艘舰了,分别是:寒山号,清河号,烘炉号,银树号,郭家村号,桃花寨号,青竹寨号,高家寨号,田家村号。
造船速度的提升是因为寒山村的工厂有四个巨大的改变:钢铁龙骨,金属连接件,大量外购吴国水军现成的船材和桐油,流水化生产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工段,可以最多同时开建四条舰船。
让袁正他们最为关心的河口渡船厂经过三个月的施工,已经接近完工,建设工人吃紧,不得不招募当地和外地的在春耕以后歇息的工匠和农民工兄弟。
这批工人后来也成为了船厂成熟工人的重要来源。
从三月开始的船只设计工作也在七月有了最终的定稿,这还是在衡阳郡提供的吴国战船大量的设计原稿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设计出来的,船体餐室的构建和分区,吴国水军提供的设计图纸给了他们大量的帮助,但是船体却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构建。
舟渡等人为设计这条船体,共手工制作了130多个不同的构型用于水流和风力实验,最后出来的船型让袁正同志大吃一惊。
“祝融峰号”号排水量300吨,船长56米,船体中最宽8米,吃水1.68米,共有船员88人,满载能装载超过160吨的货物。船体的造型很独特,一个新设计的大的船身突前,后部并排附着这两个寒山级的主船体做双副艇,后甲板联通极其开阔。
舟渡介绍道,“这个船体的耐波性很好,安全性极佳,航速也极快,主舰身一共五个桅杆,副艇身各一个桅杆。风力合适的情况下,三个船体满载一百吨的情况下,航速应该可以超过160里每个时辰。重弩沿中轴线,前甲板两门,后甲板四门,顶部甲板沿中轴布置了三台大型抛石机。同时在研究了我们在桃花寨火器工厂研发的火炮,我们发现火器的后座力太大。如果这些位置以后换装火炮,那么齐射时,只有钢铁龙骨加上三船体才能够即保持航速,又保持持续火炮射击时的稳态,让偏移的射击误差角快速恢复。但由于以前的三船体会导致横向过宽,我们将两个副艇身收拢在主舰身后,水流测试标明这样即不影响航速,又能减少吃水深度,同时宽度收缩能保证这样的大船也能双向通过流花河最窄的弯道,可以直达清河村,但不能再往上游的桃花寨,因为水深不够。”
“有什么缺点吗?”,袁正不动声色的问道,其实他很吃惊,这东西像拉长了的美利坚濒海战斗舰,华夏现在的海军也有设计这样的高速舰,真像一把合拢的细长剪刀。
“有,那就是贵,这样的设计比单船体的造价要多出四成!”,舟渡接话到。
“优点是,更快,更稳,吃水浅,能够持续保持火炮齐射时的稳定性。缺点是,贵!大家看有什么意见!”,袁正对着大家重复了一遍。
“我们水军就要这家伙”,郭立德跳的最凶,他看着图纸,口水都流出来了。
“我看,人命比较重要!安全一点好”,老王头背着手,慢慢的说着。
“如何防护?”,战川问了个好问题。
“我们在船体的边缘和抄帆台四周设计了向内倾斜的包钢护板,这样可以防止直射打击!也能尽量不影响航速。”,舟渡身边的另一位大船匠指着图纸说道。
“应该还有什么需要介绍的!”,文朝提醒到,因为他和他的学生们也参与了设计。
“对,在两条附属艇身和主艇的空隙中左右各有两个可升降水轮!”,舟渡继续介绍。
袁正疑惑道,“人力加速?”
“不,这个船太重,人力加速已经无效,这个是全舰动力仓。”,文朝向舟渡使了一个得意的眼色,在旁边笑着接话道。
“什么鬼?动力舱?”,袁正懵逼了。
“对,如果完全使用人力,巨大的帆布在战斗中升起,落下,转换角度都需要耗费太长的时间,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系统,利用航速落下两个小水轮,通过船底部的轴系将动力释放到每个需要的位置。这是从大水锤系统获得的灵感。这样操帆,转动武器台和重型弓弩的上弦都能利用这样的动力。和人力搅轴进行重弩上弦来对比,这样的轴系动力能在同一时间里面让战船沿轴线布置的六个弩机同时一次性上好三发,射手组可以三连射!按照你的构想,以后如果安装了炮位,这套系统可以改装让炮的射角可以快速移动。升帆的速度也是以前的三倍。”,文朝详细的解释着。
“装个这东西,那船的速度不是慢了?”,郭立德是速度型选手,可把他急坏了,抢在袁正前面就问道。
舟渡接过话来,“确实,当暗装的水轮降下后,会影响航速,但影响不是很大,根据模型的实验,水轮会影响一成的速度。这个速度也比现在的绝大部分的战船都快很多。”
袁正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这个集体已经开始自我进化了,简直不可琢磨!
轴系是个什么鬼?这么复杂的东西文朝他们能搞出来,那是无数大大小小的齿轮组啊,高精尖科技好不好!
真是,“三月不见,高于天齐!”啊!
再想想,一次连射三发重弩,六门就是十八发,袁正的身体有些寒。这对面甲板上的人会不会被一扫而空?
不敢再往下想了!
粥虽然稀了一些,但人心是滚烫的。袁正没有要求过,但从老王头和郭家兄弟带头,很多前期领过六斤粮食配额的家庭都拿出了余粮,重新入库分配。
华夏民族其实骨子里面是善良的民族,他们坚韧不拔,他们不偷不抢,他们通过劳动问这天地要粮食,他们从出生到入土几乎每一日都在劳动和耕作。
日升而出,日暮而歇,终日不停,即便山边有一片极小的土地,他们也会拿出锄头耕耘一番,仿佛劳动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刻在骨头里基因。
如果要比勤劳,这个民族绝对可以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
袁正也习惯了这种生活,从黎明时就参加军事训练,到自己加练半小时弓箭,然后再投入日常工作,傍晚要陪文朝做《天问》,夜里还要给军士们上课或听课,每一日其实都是极其繁忙的。
这种忙,让他觉得人生有意义。他突然发现闲暇时,他也像郭大碗一样,会站在河岸边,看着两岸蔓延到水天尽头无比广阔的稻田和那修建在堤坝之上不断旋转的筒车。当春风吹起稻浪的沙沙声和着水锤撞击钢铁的声音,袁正总觉得心里一片平静,安宁。
他会随意的和路边的老乡们聊天,谈谈土地,谈谈工作,谈谈谁家的娃要娶媳妇了。。。。。。所有的人都知道袁先生是能说话的官,是个知道民生的官。
袁正有时候觉得他就属于这里,属于这宁静祥和的村庄。
他每个月还会回到曾经女娲庙前的那处山峰处,眺望云海,回思过往。这时他会在心里默念每一个家人的名字,他害怕自己会忘记了他们,他害怕终有一天自己会老去,忘记了一切,忘却了自己的来处,忘却了生命里面的故乡。
他偶尔会在独处时问流花河,“你的家乡在哪里?”,河水欢腾向前却从不回答他,只有灵动的小鱼会在河岸边他的影子里游来游去。
他希望生活永远这样下去,每一年他都能耕耘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农具,用船舶运到吴国各地,带领更远出的荆湘大地上的人民过的更好些。
或许他的话被女娲听见了,这一年,风调雨顺。
七月的双抢顺利的完成了,稻花香里说丰年。
每一个家庭从七月就都能吃饱饭,养殖上家禽,种上桑麻,换上新的衣裳,购买金属的器皿。
建筑队伍在救活军村庄里建起了很多新的房子,按照估计一直到十二月,人们都搬入了新的砖瓦房。房子并不大,但厚实的墙和结实的瓦片能遮住风雨,挡住冬寒。
大量的鱼塘,桑树,麻田和果园已经种下,等待后面几年的收获。
寒山级也在全力制造,这一级的船舶是救活军的主力军舰,亦商亦军,既可以平时快速运送二十吨物资,也能在战时做为军舰使用。船台上同时在建造三艘,平均每个月下水一艘。
七月已经下水到这一级别的第九艘舰了,分别是:寒山号,清河号,烘炉号,银树号,郭家村号,桃花寨号,青竹寨号,高家寨号,田家村号。
造船速度的提升是因为寒山村的工厂有四个巨大的改变:钢铁龙骨,金属连接件,大量外购吴国水军现成的船材和桐油,流水化生产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工段,可以最多同时开建四条舰船。
让袁正他们最为关心的河口渡船厂经过三个月的施工,已经接近完工,建设工人吃紧,不得不招募当地和外地的在春耕以后歇息的工匠和农民工兄弟。
这批工人后来也成为了船厂成熟工人的重要来源。
从三月开始的船只设计工作也在七月有了最终的定稿,这还是在衡阳郡提供的吴国战船大量的设计原稿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设计出来的,船体餐室的构建和分区,吴国水军提供的设计图纸给了他们大量的帮助,但是船体却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构建。
舟渡等人为设计这条船体,共手工制作了130多个不同的构型用于水流和风力实验,最后出来的船型让袁正同志大吃一惊。
“祝融峰号”号排水量300吨,船长56米,船体中最宽8米,吃水1.68米,共有船员88人,满载能装载超过160吨的货物。船体的造型很独特,一个新设计的大的船身突前,后部并排附着这两个寒山级的主船体做双副艇,后甲板联通极其开阔。
舟渡介绍道,“这个船体的耐波性很好,安全性极佳,航速也极快,主舰身一共五个桅杆,副艇身各一个桅杆。风力合适的情况下,三个船体满载一百吨的情况下,航速应该可以超过160里每个时辰。重弩沿中轴线,前甲板两门,后甲板四门,顶部甲板沿中轴布置了三台大型抛石机。同时在研究了我们在桃花寨火器工厂研发的火炮,我们发现火器的后座力太大。如果这些位置以后换装火炮,那么齐射时,只有钢铁龙骨加上三船体才能够即保持航速,又保持持续火炮射击时的稳态,让偏移的射击误差角快速恢复。但由于以前的三船体会导致横向过宽,我们将两个副艇身收拢在主舰身后,水流测试标明这样即不影响航速,又能减少吃水深度,同时宽度收缩能保证这样的大船也能双向通过流花河最窄的弯道,可以直达清河村,但不能再往上游的桃花寨,因为水深不够。”
“有什么缺点吗?”,袁正不动声色的问道,其实他很吃惊,这东西像拉长了的美利坚濒海战斗舰,华夏现在的海军也有设计这样的高速舰,真像一把合拢的细长剪刀。
“有,那就是贵,这样的设计比单船体的造价要多出四成!”,舟渡接话到。
“优点是,更快,更稳,吃水浅,能够持续保持火炮齐射时的稳定性。缺点是,贵!大家看有什么意见!”,袁正对着大家重复了一遍。
“我们水军就要这家伙”,郭立德跳的最凶,他看着图纸,口水都流出来了。
“我看,人命比较重要!安全一点好”,老王头背着手,慢慢的说着。
“如何防护?”,战川问了个好问题。
“我们在船体的边缘和抄帆台四周设计了向内倾斜的包钢护板,这样可以防止直射打击!也能尽量不影响航速。”,舟渡身边的另一位大船匠指着图纸说道。
“应该还有什么需要介绍的!”,文朝提醒到,因为他和他的学生们也参与了设计。
“对,在两条附属艇身和主艇的空隙中左右各有两个可升降水轮!”,舟渡继续介绍。
袁正疑惑道,“人力加速?”
“不,这个船太重,人力加速已经无效,这个是全舰动力仓。”,文朝向舟渡使了一个得意的眼色,在旁边笑着接话道。
“什么鬼?动力舱?”,袁正懵逼了。
“对,如果完全使用人力,巨大的帆布在战斗中升起,落下,转换角度都需要耗费太长的时间,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系统,利用航速落下两个小水轮,通过船底部的轴系将动力释放到每个需要的位置。这是从大水锤系统获得的灵感。这样操帆,转动武器台和重型弓弩的上弦都能利用这样的动力。和人力搅轴进行重弩上弦来对比,这样的轴系动力能在同一时间里面让战船沿轴线布置的六个弩机同时一次性上好三发,射手组可以三连射!按照你的构想,以后如果安装了炮位,这套系统可以改装让炮的射角可以快速移动。升帆的速度也是以前的三倍。”,文朝详细的解释着。
“装个这东西,那船的速度不是慢了?”,郭立德是速度型选手,可把他急坏了,抢在袁正前面就问道。
舟渡接过话来,“确实,当暗装的水轮降下后,会影响航速,但影响不是很大,根据模型的实验,水轮会影响一成的速度。这个速度也比现在的绝大部分的战船都快很多。”
袁正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这个集体已经开始自我进化了,简直不可琢磨!
轴系是个什么鬼?这么复杂的东西文朝他们能搞出来,那是无数大大小小的齿轮组啊,高精尖科技好不好!
真是,“三月不见,高于天齐!”啊!
再想想,一次连射三发重弩,六门就是十八发,袁正的身体有些寒。这对面甲板上的人会不会被一扫而空?
不敢再往下想了!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