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大匠师联席会议和工业产能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时间来到六月底,寒山村的沿河工业区,早上八点敲响了铜锣,住在旁边居住区的人们开始陆续走出家门进入厂区。 寒山村现在有五个工厂,员工总数一百三十人,分别是:
一,服装工厂十五个中年妇人组成服装流水线,还有五个人周边人员,共计二十人。
二,铁料冶炼厂,煤矿和铁矿的工人。共计五十人。
三,木工匠作,加工木材和组装木制结构的工人共计有二十人。
四,砖厂,共计有二十人。
五,纺纱厂,共计有十名女工。
六,船厂,共计有十名工人。
每个厂之间都有技术和服务需要沟通,于是在八月底六个厂的厂长和大匠师设立了一个月一次的大匠师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各自技术的进步,以及需要其他部门协同的问题。
各个部门的产能在最初三个月的组建磨合中一点点加速,现在已经进入成熟期,筒车一个月可以出三台,翻车一个月八套,犁地车每个月十套,插秧机每个月十套,半自动收割机每月十套,服装最快每个月大约六百件,在还是受制于没有足够的布料。然后,造船厂在五月制造了两条普通单体乌棚渔船以后,六月居然没有船下水,舟渡表示其实他们有在制造,第一次制造工程量有些大,不过现在船体已经合龙,正在做最后一遍桐油。
现在看来工业产能的发展已经收到原材料和人工的双重限制,要想再提高产能,就需要扩宽原料渠道和引进人口。但引进人口又反过来收到粮食存储的限制。那么只能思考如何扩大原材料的购买渠道。
目前,每三个月他们要上交一台筒车和两台翻车,毕竟在古代对于农村而言这是大型水利工程设备了,很多乡村靠本村的工匠一年都不一定能做一套。郡守对这两种设备的非常看重,听回来的工匠说第一台筒车的安装非常成功,陆家家主都赶到衡阳郡在筒车的立柱上留言了,听别人说好像写的是“利国利民,水调丰盈”。
目前,犁地机,插秧机和收割机没有对外销售过。已经在两个月中总共生产了六十套,除了按照股份比例的四层,也就是二十四套交付给周边的八个村落,剩下的三十六套都还在救活军自己手里,经过商议目前这三种设备还是不卖,救活军需要用这些大规模提高农业效率的工具和设备,将银树村,郭家村和铜炉村,这三个村庄撂荒的田地,在七月下旬双抢季节全部耕种起来。按照老人们的计算三个村子有四千亩附近有水源的好土地可以耕种。
这些土地都耕种起来,有共计九千亩土地。里面有熟地也有生地,折算成平均产量按照每亩二百二十斤计算,总产量能到一百九十八万斤,共计一万六千五百石,按照现代度量衡计算大约有九百九十吨粮食。
现在有人口四百二十五人要救活军养活,如果要大家过上好日子,能吃饱饭,还能吃上肉食,来计算总粮食消耗。
那么需要按照每人每天六斤粮食计算,三斤自己吃,三斤用来养殖肉食,那么年消耗粮食为93万斤粮食,合7756石,或465吨。
当然要算上朝廷农税(十税一),抵扣徭役粮(可以用粮食顶替人工,十税一),袁正问了兵役是否能够抵扣,老王头说是无法抵扣的。那么老老实实上缴朝廷的就需要一百九十八吨粮食。
这一点上老王头,郭家兄弟和铜炉村都坚决反对,原因有两点:其一,这么缴,救活军或许还有余粮。但是会害死周边的村子,他们没有那么多工具,也就没有那么多粮食可以缴,会激起乡里的民怨。第二,不能这么上报,万一这两个月有个灾,遭个难,救活军可能自己就断了自己的活路。
道理是对的,袁正双手一摊,要怎么上报你们定,最好和周边八个村一起定下来,大家都别瞎搞。
但无论如何救活军所管辖下的五个村,充满了希望,所有人都在为双抢季节的到来而作着准备。
但有一个老人却即开心,又忧心。在老王头,五十年的人生里,其实充满了苦和泪。只是这老人当过兵,见过了太多生死,他从没喊过累,也没叫过苦。
他开心的是,从没想象过能过上每天六斤粮食的日子,可这日子现在好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
可他担心的是,这双抢季节过后缴纳的粮食又会带来战火,他村子里的男丁不多了,还能死几次,还能活几人?
他总是偷偷的多看王江宁几眼,他怕,他怕不多看几眼这个他一手带大的大孙子,一眨眼就没了!这孩子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的盼头,若是他没了,活着还有啥?
袁先生问他,服军役能不能用粮食买,可他知道朝廷的法度不能!虽然大户世家人家确实能,那也不是缴粮,而是缴人。缴别人家孩子的命!他不能这么做,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谁家的孩子不是爷奶的命根根啊!
他抬头看了看天,他王一德没这个钱买,可就算他王一德有这个钱,他也不会去买!没有天下之主的乱世,老百姓只能看命了!看看能不能熬到,天命之人的出现。
他突然会议起年轻时在征西将军帐下,一日军师醉酒,说的那句醉话,“若强汉还在,何须死如此多人啊!”
百姓求活忆强汉,山河破碎待君王。

章节目录

言情推荐阅读:

乱世求活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乱世求活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