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倒春寒,人命贱如草
春耕渐渐进入尾声,天却一下又冷了起来。一时春寒天寂辽,只待东风万里来。 肩宽体阔的郭大碗,是不怕冷的。不管天多寒,他都喜欢蹲在流花河边看庄稼。每次看,就会笑着笑着就流泪,总会想起最后饿死在自己怀里的丫头,最后的那一声弱弱的“阿爹”,叫的他剧痛无比。他守着这片稻田,心里想着要是家里人都在该有多好啊!
他第二喜欢的就是进城,他是救活军的军士,每次往城里送货隔三差五都能轮到他一次。他每次进城都觉得有趣。人多,吃的东西也多。看的他眼睛都花了,就是没钱,可看一看也是幸福。
今日又要进城,他起的很早,在院子里面举了两把石锁,就背上武器到货仓处集合去了。顺便又去看了一眼他们村的稻田,看完整个人都暖烘烘的,日子有盼头。
这一次出行的人特别多,看上去有三十多人。因为要送一套筒车去郡城,陆路无法运送,所以走的是水路。
他们将沿着流花河一路向北进入湘江,再逆流而上衡阳郡。
河面上停泊十条小船,筒车的设备被固定在船舷的两侧,而零件则放在船舱里面。
袁正站在船头,听一声声号子声在清晨烟雾缭绕的河面上传来,船队开始顺流而下直取湘江而去。这是他在这世间的第一次远航,湘南的丘陵和河谷在两岸此起彼伏,小船之间的嬉笑叫骂之声让航程也生动起来。
经过一处河湾,郭大碗和郭家兄弟看到了远处已经已经荒芜的郭家村的小码头,都有些黯然,那里有他们过去的家,那是他们曾经的故乡,那里还埋葬了他们的祖祖辈辈。
行船走的慢,两日才到湘江汇流处,这里有一处码头。众人决定休息一晚。这行船真的有意思,开始是有人晕船,现在众人下了船,尽然有些晕地。
从河道上看过去,码头旁边停了很多乌棚小船,以为是一个繁华所在。可一落了地,才发现这里尽是苦难与悲凉。路边到处是破烂茅草搭建的窝棚,好多穷汉子在问要不要人手,甚至不少家庭让子女头插稻草跪在冬日的泥泞里,母亲流着泪卖儿卖女,只为求几日的粮食。放眼看去,沿途这样的人家不下百人之数,甚至走上几步还可以看到有饿死和冻死的大人小孩被席子卷了扔在路边的杂草里等着人收拾。
众人打听过才知道这就是**!今年的战争长沙郡是战场,蜀国大军奇袭长沙,沿途劫掠了不少村子的粮仓。而且为了打击吴国的战争潜力,甚至沿途烧毁了无数眼看就能收割的稻田。长沙郡的老百姓本来就没有多少存粮,眼下田都烧光了,就绝了活路。长沙郡城因为大军云集粮草吃紧,也就在城外发了七日的稀粥,就将他们驱离。汉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背井离乡的,但没了口粮,这些百信只能沿途乞讨去往周边各地求活。这里聚集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百姓。在来这里的路上,已经死了一路的乡亲。就这么行尸走肉的跟着人群挪动,亲人的死去让眼泪都流干了。还有好些妇人死了男人,看不得娃娃饿死在眼前,就带着娃娃投了江。
救活军的一班人站在春日的阳光里,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
郭大碗实在看不得路边一个头上插着草的女子,她怀抱里的孩子饿得瘦骨嶙峋的样子,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小女儿。他偷偷的拿出自己的口粮,扔在那对母子面前。
郭大碗以为别人没看见,但队尾的袁正和国家兄弟都看见了。郭立行要上去说,被袁正拉住。
“我们带了多少银粮?”,袁正问。
郭立行管着这次出行的开支,立马答到:“去买材料带的银钱加起来有210两,粮就够35人十日来回的口粮。”
“去问问这里的粮食怎么卖?”,袁正皱着眉说道。
“这些钱是用来购买材料的,不买了?!”,郭立行问道。
袁正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说,“人命大过天,你们也是饿过的!钱没了可以赚,材料不够可以自己造,但这些人很多都熬不过明天。能救几个是几个,带着他们一起求个活路!”。
郭家二哥不再说话,深深一礼,就转身去找米商。
袁正知道他救不了天下人,可现在他本来就要招工,现在这些人又没有活路,那就给他们吃的和用的跟着他干吧!这世界和他所在的世界完全是两个概念,他的道德标准是在来的世界养成的,今天就算没招工人,他也要救人,哪怕能把孩子救下来,他也会去做。
他突然想起了曹操和刘备在攻城时的一段对话,刘备看见士兵在攻打城池,老百姓死伤惨重,就流泪了。可曹操说,“这世间有两种“仁”,一种是妇人之仁,一种是君子之仁。君子之仁就是要平了这天下,让天下归于太平!”。或许,在这段历史线里,曹操死在赤壁并不是一个好结果!
他抬头望着滚滚北流的湘江水,不知道北地的华夏又是何等的凄苦!
半个时辰后,郭立行引来一位粮商,进了船队驻地。
这位粮商看上去约莫五十不到的样子,除了衣服稍好些,但双手的粗糙看的出来也是一个干活的人。寒暄过后才知道,他名为康健,湘江河口的粮商,五十有一,长年跑船,在湘江口收粮送往衡阳郡和长沙郡贩卖已经二十年了。听闻有人要买粮赈灾,特意过来拜访。南来北往的商贾在这里见的多了,但愿意自掏腰包赈济灾民的人很少。这是善事他做不到,但他一定要来见一见能做这件事的主事之人!
“袁先生,您宅心仁厚,必得天道保佑!但您可知连年战乱各国都在往死里争军粮。再加上这次湘北战乱,焚毁良田无数,各地又要接收灾民。现在民间的粮价,已经到了5000钱一石。”
袁正对钱粮其实还没有概念。但旁边的郭立德接话解了他的围,“五千钱一石?这也太贵了。二哥,我记得你说过,秦末乱世民不聊生,最贵时的粮价要到5000钱一石,这世道要奔着秦末去了?”。
郭立行默然点头,“秦末汉初的时候,确实有过这个价,我也只是在书上看到过。”
“朝廷不管!”,袁正皱眉道!
康掌柜语气恨恨的答到,“管?这粮价就是争天下争出来的!若是少些战祸,让天下人可以修养几年,再加上点好年景,或许粮价能下来些。但仇恨已经埋下了,不分出生死,不出个帝王,粮价永远下不来!你想休战咯,别人来打你。别人想休战了,你能让他安生?吴地是一片凄凉,怕是蜀地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管不了天下,那是朝廷的事。但这粮食不管多贵,我们也要买,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人在我们面前断了活路!”,袁正的话,声音不大,但旁边的人都停了手上的活计,“我们都是普通人,大家伙很多都挨过饿,知道那是啥滋味。我们能救一个是一个,上不亏天,下不愧地。银钱没了,明日可以再赚,但他们。。。”,袁正站起来用手指着,远处码头处跪着乞食卖儿的百姓,“他们怕是连今日活过都难啊!”
“先生仁义,老汉这一趟碰上了圣人,也是钱可以再赚,粮食我便宜个300文每石,能发给脚夫些力气钱就行,我也跟着您行个善!”,康掌柜也咬着牙说道。
“康掌柜,我们是流花河上游清河村的人,有时间一定来我们村做客,感谢您也愿意伸把手帮忙。”,袁正带着众人拱手谢礼。
夜晚,春风正寒粥香暖,救活军在码头上摆开六七个大锅煮粥赈灾。然后告诉他们流花河上游的清河村招工,愿意干的在这里等,村里派船来接。等待的日子里,每天可以在码头来领两碗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灾民的眼睛里有了些光。好多家就把窝棚搬到江边等,每日望着流花河的上游,怕错过了最后的活路。
救活军留下两人继续赈济灾民,又派了两人第二日清晨租了马匹回村报信。
其余人接着运送农具送往衡阳郡城。临走之时,康掌柜派人送来一坛酒和一封信,信上的字很少,只有四个字,“天佑清河!”。
江寒不知,黎民苦。酒暖只敬,济世人。
他第二喜欢的就是进城,他是救活军的军士,每次往城里送货隔三差五都能轮到他一次。他每次进城都觉得有趣。人多,吃的东西也多。看的他眼睛都花了,就是没钱,可看一看也是幸福。
今日又要进城,他起的很早,在院子里面举了两把石锁,就背上武器到货仓处集合去了。顺便又去看了一眼他们村的稻田,看完整个人都暖烘烘的,日子有盼头。
这一次出行的人特别多,看上去有三十多人。因为要送一套筒车去郡城,陆路无法运送,所以走的是水路。
他们将沿着流花河一路向北进入湘江,再逆流而上衡阳郡。
河面上停泊十条小船,筒车的设备被固定在船舷的两侧,而零件则放在船舱里面。
袁正站在船头,听一声声号子声在清晨烟雾缭绕的河面上传来,船队开始顺流而下直取湘江而去。这是他在这世间的第一次远航,湘南的丘陵和河谷在两岸此起彼伏,小船之间的嬉笑叫骂之声让航程也生动起来。
经过一处河湾,郭大碗和郭家兄弟看到了远处已经已经荒芜的郭家村的小码头,都有些黯然,那里有他们过去的家,那是他们曾经的故乡,那里还埋葬了他们的祖祖辈辈。
行船走的慢,两日才到湘江汇流处,这里有一处码头。众人决定休息一晚。这行船真的有意思,开始是有人晕船,现在众人下了船,尽然有些晕地。
从河道上看过去,码头旁边停了很多乌棚小船,以为是一个繁华所在。可一落了地,才发现这里尽是苦难与悲凉。路边到处是破烂茅草搭建的窝棚,好多穷汉子在问要不要人手,甚至不少家庭让子女头插稻草跪在冬日的泥泞里,母亲流着泪卖儿卖女,只为求几日的粮食。放眼看去,沿途这样的人家不下百人之数,甚至走上几步还可以看到有饿死和冻死的大人小孩被席子卷了扔在路边的杂草里等着人收拾。
众人打听过才知道这就是**!今年的战争长沙郡是战场,蜀国大军奇袭长沙,沿途劫掠了不少村子的粮仓。而且为了打击吴国的战争潜力,甚至沿途烧毁了无数眼看就能收割的稻田。长沙郡的老百姓本来就没有多少存粮,眼下田都烧光了,就绝了活路。长沙郡城因为大军云集粮草吃紧,也就在城外发了七日的稀粥,就将他们驱离。汉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背井离乡的,但没了口粮,这些百信只能沿途乞讨去往周边各地求活。这里聚集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百姓。在来这里的路上,已经死了一路的乡亲。就这么行尸走肉的跟着人群挪动,亲人的死去让眼泪都流干了。还有好些妇人死了男人,看不得娃娃饿死在眼前,就带着娃娃投了江。
救活军的一班人站在春日的阳光里,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
郭大碗实在看不得路边一个头上插着草的女子,她怀抱里的孩子饿得瘦骨嶙峋的样子,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小女儿。他偷偷的拿出自己的口粮,扔在那对母子面前。
郭大碗以为别人没看见,但队尾的袁正和国家兄弟都看见了。郭立行要上去说,被袁正拉住。
“我们带了多少银粮?”,袁正问。
郭立行管着这次出行的开支,立马答到:“去买材料带的银钱加起来有210两,粮就够35人十日来回的口粮。”
“去问问这里的粮食怎么卖?”,袁正皱着眉说道。
“这些钱是用来购买材料的,不买了?!”,郭立行问道。
袁正看着他的眼睛,严肃地说,“人命大过天,你们也是饿过的!钱没了可以赚,材料不够可以自己造,但这些人很多都熬不过明天。能救几个是几个,带着他们一起求个活路!”。
郭家二哥不再说话,深深一礼,就转身去找米商。
袁正知道他救不了天下人,可现在他本来就要招工,现在这些人又没有活路,那就给他们吃的和用的跟着他干吧!这世界和他所在的世界完全是两个概念,他的道德标准是在来的世界养成的,今天就算没招工人,他也要救人,哪怕能把孩子救下来,他也会去做。
他突然想起了曹操和刘备在攻城时的一段对话,刘备看见士兵在攻打城池,老百姓死伤惨重,就流泪了。可曹操说,“这世间有两种“仁”,一种是妇人之仁,一种是君子之仁。君子之仁就是要平了这天下,让天下归于太平!”。或许,在这段历史线里,曹操死在赤壁并不是一个好结果!
他抬头望着滚滚北流的湘江水,不知道北地的华夏又是何等的凄苦!
半个时辰后,郭立行引来一位粮商,进了船队驻地。
这位粮商看上去约莫五十不到的样子,除了衣服稍好些,但双手的粗糙看的出来也是一个干活的人。寒暄过后才知道,他名为康健,湘江河口的粮商,五十有一,长年跑船,在湘江口收粮送往衡阳郡和长沙郡贩卖已经二十年了。听闻有人要买粮赈灾,特意过来拜访。南来北往的商贾在这里见的多了,但愿意自掏腰包赈济灾民的人很少。这是善事他做不到,但他一定要来见一见能做这件事的主事之人!
“袁先生,您宅心仁厚,必得天道保佑!但您可知连年战乱各国都在往死里争军粮。再加上这次湘北战乱,焚毁良田无数,各地又要接收灾民。现在民间的粮价,已经到了5000钱一石。”
袁正对钱粮其实还没有概念。但旁边的郭立德接话解了他的围,“五千钱一石?这也太贵了。二哥,我记得你说过,秦末乱世民不聊生,最贵时的粮价要到5000钱一石,这世道要奔着秦末去了?”。
郭立行默然点头,“秦末汉初的时候,确实有过这个价,我也只是在书上看到过。”
“朝廷不管!”,袁正皱眉道!
康掌柜语气恨恨的答到,“管?这粮价就是争天下争出来的!若是少些战祸,让天下人可以修养几年,再加上点好年景,或许粮价能下来些。但仇恨已经埋下了,不分出生死,不出个帝王,粮价永远下不来!你想休战咯,别人来打你。别人想休战了,你能让他安生?吴地是一片凄凉,怕是蜀地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管不了天下,那是朝廷的事。但这粮食不管多贵,我们也要买,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人在我们面前断了活路!”,袁正的话,声音不大,但旁边的人都停了手上的活计,“我们都是普通人,大家伙很多都挨过饿,知道那是啥滋味。我们能救一个是一个,上不亏天,下不愧地。银钱没了,明日可以再赚,但他们。。。”,袁正站起来用手指着,远处码头处跪着乞食卖儿的百姓,“他们怕是连今日活过都难啊!”
“先生仁义,老汉这一趟碰上了圣人,也是钱可以再赚,粮食我便宜个300文每石,能发给脚夫些力气钱就行,我也跟着您行个善!”,康掌柜也咬着牙说道。
“康掌柜,我们是流花河上游清河村的人,有时间一定来我们村做客,感谢您也愿意伸把手帮忙。”,袁正带着众人拱手谢礼。
夜晚,春风正寒粥香暖,救活军在码头上摆开六七个大锅煮粥赈灾。然后告诉他们流花河上游的清河村招工,愿意干的在这里等,村里派船来接。等待的日子里,每天可以在码头来领两碗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灾民的眼睛里有了些光。好多家就把窝棚搬到江边等,每日望着流花河的上游,怕错过了最后的活路。
救活军留下两人继续赈济灾民,又派了两人第二日清晨租了马匹回村报信。
其余人接着运送农具送往衡阳郡城。临走之时,康掌柜派人送来一坛酒和一封信,信上的字很少,只有四个字,“天佑清河!”。
江寒不知,黎民苦。酒暖只敬,济世人。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