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江南欠税
索逋赋(欠税),逋赋索不得。 不是县家苦催征,朝廷新例除本色。
东封西款边功多,江淮陆地生洪波。
内库马价支垂尽,民固无力官奈何?
苏州旧逋七十万,漕折金花居其半。
安得普天尽雨金?上为明君舒宵旰。
嗟乎!
民日难,官日苦。竹开花,矿生土。
——《逋赋谣》
李汝华看皇帝继续发问,整理下思绪后,随后回答道:
“陛下,如今朝廷赋税缺额之大,主要是地方拖欠甚多,许多税银多被地方留用。”
“地方拖欠朕也知晓,但这数额未免也太大了,如此胆大妄为,视朝廷为何物!究竟哪个省拖欠的多?”
之前刘一燝等人也提到过此事,那时候也说是朝廷的地方官多有缺额,导致许多赋税收不上来,所以要求选任官员加强对地方治理,他那时听了以后也就同意了,只是没想到现在缺额这么大。
李汝华随即又从袖口中拿出一份题本,举过头顶解释道:
“陛下,臣查了历来各省所拖欠朝廷税赋,自万历四十四年至泰昌元年,拖欠最重者唯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
其中南直隶所占拖欠四成,有一百三十余万两,浙江拖欠有两成,有六十余万两、江西拖欠有一成,有三十余万两。”
说完便把这个题本递给王安,交由朱由校查阅。
朱由校打开后简单略看一下,越看越气愤。刚才听李汝华的话,光南直隶、浙江、江西一共就拖欠两百多万两,金额如此之大,这难道就没人管吗?
看到李汝华这么分析,还向皇上说了实情,这让在场诸人特别是浙党等人真的快把李汝华恨死了,李汝华呀,你自己要退休了,不要临走前,搞这么一出让我们不好做啊。东林党肯定会为此事大做文章。
“刘一燝,你现在暂代内阁首辅,你来说说,为何如此?”
刘一燝心里不禁嘀咕,今天诏对跟他的预期完全不一样,意外太多了,现在皇帝亲自下场,要以身作则,让他们想建议朱由校节约的话无从说出。
现在又是李汝华说明朝廷赋税缺额这么严重,还点出了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这三省从大明朝开国起就是赋税欠缴大户,李汝华难道不知道?不过刘一燝心里也明白,皇帝既然关心了,那不免没有文章可做。
“陛下,江南一带,为我朝赋税最重,这地方拖欠自开国后便有,永乐、宣德、嘉靖时期朝廷曾下令追补税款,但只能解一时之需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今缺额如此之多,更是前所未有,臣请命派朝廷重臣下江南,追讨欠额。”
“派重臣去就可以追讨回来吗?之前年年有拖欠,朝廷怎能不知,为什么朝廷就没有动作,朕看这是朝中有人暗自庇佑,刻意有所蒙蔽,才让朝廷不追究!”
刘一燝解释显然不能让朱由校满意,欠这么多钱,是没收上来?还是收上来被挪用了。没收上来不收了吗?如果被挪用,那又挪用到哪里去了,这些都得好好查办。
对于朝廷来说,江南赋税极其重要,如果收不上来税,那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
朱由校心里也清楚,江南缺钱嘛?一点都不缺,几十年来海外白银流入江南,让江南极其富裕,如果连赋税都不交,那就不要怪自己手狠了。
“刘大人此言差矣,臣太仆寺卿毕自严有本要奏。”
一个年逾五十,含齿戴发的人出列说道。
毕自严,这个人朱由校早有耳闻,天启崇祯时期的理财能手,在任户部尚书的时候,殚精竭虑,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
“哦,那你说说。”
“陛下,臣曾任松江推官,对南直隶赋税两京一事,据臣有所知,南直隶中苏松常镇四府,经济繁荣,也是朝廷重赋之地,也是内库金花银收入所在。
但自万历三十年以来,此等地方拖欠严重,并不是小民拖欠,主要是地方大族,尤以江南地区乡官、豪民最为猖獗,有些退休官员,目下乡官,凭借门生故吏遍天下。
经常令本地地方官甚至封疆大吏都头痛不已,无法能制。
此外便是江南官府节流、乃至许多地方官吏“侵蚀挪借”,臣曾查看从万历三十年到现今江南奏报税赋押押解情况。
发现无论是丰年还是荒年都有拖欠,丰年没有灾荒理由,就常常以修工程、或者请求赋蠲免(免税),有些甚至丰年比荒年拖欠的还要多。
臣担任松江推官,发现万历以来,江南富裕前往未有,其中以苏州为甚,整个城市有机匠达一千多户,而为之打工的机匠保守地估计也有数万,百姓富庶、物产丰足、何以连赋税都交不了呢?
因此臣斗胆认为,朝廷如果只是派重臣去江南,就怕到时候蓄意阻挠,受制于地方豪强,怕收效甚少啊”
毕自严这一番话说到朱由校心坎里了,也让他明白其中拖欠缘由,如此大规模拖欠肯定是有组织、有缘由的。
但没想到毕自严的话刚说完,吏部尚书孙如游闻言便立马出面驳斥。
“太仆寺卿此话严重了吧。
江南赋税本就是最重,就以苏州税额为例,臣查之比宋则七倍,比元犹四倍。
陛下,臣怕万一大规模追补欠税,就怕会激发起民变!各位难道忘了,神宗时期苏州抗税一事嘛。”
在场诸人乃至朱由校当然知道此事,明神宗为了搜刮钱财,派宦官为矿税使四处收取矿税,导致民怨沸腾。
苏州就派的是织造太监孙隆,本来要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结果反而被苏州丝织业工人打死手下人员,驱赶出苏州,再不敢过问收税之事。
这话一出让朱由校对此事也有所顾虑,不过这是两回事,收矿税跟追讨欠税是两回事,难道追逃欠税还没理?
不容朱由校反驳,毕自严立刻回怼道:
“陛下,孙尚书此言不知有何居心,臣怀疑孙如游本就是江南余姚人,此话根本不为朝廷所想,只为自己私利。”
朱由校真的是越看毕自严越顺眼,于是顺着他的话说道。
“不可乱说,有事实就说事实,切勿以地域攻讦之。”
东封西款边功多,江淮陆地生洪波。
内库马价支垂尽,民固无力官奈何?
苏州旧逋七十万,漕折金花居其半。
安得普天尽雨金?上为明君舒宵旰。
嗟乎!
民日难,官日苦。竹开花,矿生土。
——《逋赋谣》
李汝华看皇帝继续发问,整理下思绪后,随后回答道:
“陛下,如今朝廷赋税缺额之大,主要是地方拖欠甚多,许多税银多被地方留用。”
“地方拖欠朕也知晓,但这数额未免也太大了,如此胆大妄为,视朝廷为何物!究竟哪个省拖欠的多?”
之前刘一燝等人也提到过此事,那时候也说是朝廷的地方官多有缺额,导致许多赋税收不上来,所以要求选任官员加强对地方治理,他那时听了以后也就同意了,只是没想到现在缺额这么大。
李汝华随即又从袖口中拿出一份题本,举过头顶解释道:
“陛下,臣查了历来各省所拖欠朝廷税赋,自万历四十四年至泰昌元年,拖欠最重者唯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
其中南直隶所占拖欠四成,有一百三十余万两,浙江拖欠有两成,有六十余万两、江西拖欠有一成,有三十余万两。”
说完便把这个题本递给王安,交由朱由校查阅。
朱由校打开后简单略看一下,越看越气愤。刚才听李汝华的话,光南直隶、浙江、江西一共就拖欠两百多万两,金额如此之大,这难道就没人管吗?
看到李汝华这么分析,还向皇上说了实情,这让在场诸人特别是浙党等人真的快把李汝华恨死了,李汝华呀,你自己要退休了,不要临走前,搞这么一出让我们不好做啊。东林党肯定会为此事大做文章。
“刘一燝,你现在暂代内阁首辅,你来说说,为何如此?”
刘一燝心里不禁嘀咕,今天诏对跟他的预期完全不一样,意外太多了,现在皇帝亲自下场,要以身作则,让他们想建议朱由校节约的话无从说出。
现在又是李汝华说明朝廷赋税缺额这么严重,还点出了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这三省从大明朝开国起就是赋税欠缴大户,李汝华难道不知道?不过刘一燝心里也明白,皇帝既然关心了,那不免没有文章可做。
“陛下,江南一带,为我朝赋税最重,这地方拖欠自开国后便有,永乐、宣德、嘉靖时期朝廷曾下令追补税款,但只能解一时之需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今缺额如此之多,更是前所未有,臣请命派朝廷重臣下江南,追讨欠额。”
“派重臣去就可以追讨回来吗?之前年年有拖欠,朝廷怎能不知,为什么朝廷就没有动作,朕看这是朝中有人暗自庇佑,刻意有所蒙蔽,才让朝廷不追究!”
刘一燝解释显然不能让朱由校满意,欠这么多钱,是没收上来?还是收上来被挪用了。没收上来不收了吗?如果被挪用,那又挪用到哪里去了,这些都得好好查办。
对于朝廷来说,江南赋税极其重要,如果收不上来税,那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
朱由校心里也清楚,江南缺钱嘛?一点都不缺,几十年来海外白银流入江南,让江南极其富裕,如果连赋税都不交,那就不要怪自己手狠了。
“刘大人此言差矣,臣太仆寺卿毕自严有本要奏。”
一个年逾五十,含齿戴发的人出列说道。
毕自严,这个人朱由校早有耳闻,天启崇祯时期的理财能手,在任户部尚书的时候,殚精竭虑,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十年。
“哦,那你说说。”
“陛下,臣曾任松江推官,对南直隶赋税两京一事,据臣有所知,南直隶中苏松常镇四府,经济繁荣,也是朝廷重赋之地,也是内库金花银收入所在。
但自万历三十年以来,此等地方拖欠严重,并不是小民拖欠,主要是地方大族,尤以江南地区乡官、豪民最为猖獗,有些退休官员,目下乡官,凭借门生故吏遍天下。
经常令本地地方官甚至封疆大吏都头痛不已,无法能制。
此外便是江南官府节流、乃至许多地方官吏“侵蚀挪借”,臣曾查看从万历三十年到现今江南奏报税赋押押解情况。
发现无论是丰年还是荒年都有拖欠,丰年没有灾荒理由,就常常以修工程、或者请求赋蠲免(免税),有些甚至丰年比荒年拖欠的还要多。
臣担任松江推官,发现万历以来,江南富裕前往未有,其中以苏州为甚,整个城市有机匠达一千多户,而为之打工的机匠保守地估计也有数万,百姓富庶、物产丰足、何以连赋税都交不了呢?
因此臣斗胆认为,朝廷如果只是派重臣去江南,就怕到时候蓄意阻挠,受制于地方豪强,怕收效甚少啊”
毕自严这一番话说到朱由校心坎里了,也让他明白其中拖欠缘由,如此大规模拖欠肯定是有组织、有缘由的。
但没想到毕自严的话刚说完,吏部尚书孙如游闻言便立马出面驳斥。
“太仆寺卿此话严重了吧。
江南赋税本就是最重,就以苏州税额为例,臣查之比宋则七倍,比元犹四倍。
陛下,臣怕万一大规模追补欠税,就怕会激发起民变!各位难道忘了,神宗时期苏州抗税一事嘛。”
在场诸人乃至朱由校当然知道此事,明神宗为了搜刮钱财,派宦官为矿税使四处收取矿税,导致民怨沸腾。
苏州就派的是织造太监孙隆,本来要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结果反而被苏州丝织业工人打死手下人员,驱赶出苏州,再不敢过问收税之事。
这话一出让朱由校对此事也有所顾虑,不过这是两回事,收矿税跟追讨欠税是两回事,难道追逃欠税还没理?
不容朱由校反驳,毕自严立刻回怼道:
“陛下,孙尚书此言不知有何居心,臣怀疑孙如游本就是江南余姚人,此话根本不为朝廷所想,只为自己私利。”
朱由校真的是越看毕自严越顺眼,于是顺着他的话说道。
“不可乱说,有事实就说事实,切勿以地域攻讦之。”
言情推荐阅读: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朕这大明还有的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