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离谱的税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老一小亲切地在场院里攀谈,偶有乡亲跟赵大娘打招呼,只以为是她家里来了阔气的亲戚。
赵大娘一边解释一边指着傅斯年:“你不记得了?这是老傅家的小子呀!”
渐渐地,当年的老邻居围拢过来,你一句我一句地跟傅斯年招呼着。
多年过去,乡邻们变化很大,但统一的特征就是老得快,普遍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些。
西北本身环境恶劣,边民的日子更加苦楚,时常会受到敌国骚扰。
傅斯年继续与邻居攀谈:“赵大娘,这些年日子过得如何?你家大朗早该娶妻生子了吧?”
这一问可问错了,赵大娘眼圈立刻红了,有乡民小声对傅斯年道:
“别问她这事儿!头几年西夏人来打草谷,她家大朗夫妇不幸遇难,只留下了一双儿女,如今大的也才不过六岁。”
“幸亏赵大娘家二郎能干,替哥哥养活了两个孩子。咱们这娶亲本就难,赵大娘家的情况又不好,二郎二十好几的人,至今也没说上亲……”
傅斯年小时候经常在赵大娘家蹭饭,她家大朗还时常带自己掏土洞抓兔子。
如今人就这么没了,自己无意间问到了人家的伤心处,心下觉得十分愧疚。
跟着伤感半天,傅斯年叹了口气问:“赵大娘,有什么我能帮上的吗?”
赵大娘伤心了一阵,这会儿缓过来了,唏嘘道:
“好孩子,你有心了。当年你说要去东京,大娘其实是想留你的。无奈自家也不宽裕,实在是有心无力呀!”
“也幸亏没留,不然反倒耽误了你!这些年,乡里能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都是世代居住在此,或是无力外出谋生的。”
“我这辈子是认命了,铁头你在东京有了出息,能不能帮我家二郎寻个生计?”
旁边一个后生插嘴:“娘,这说的什么话?我走了,一家大小如何生计?”
赵大娘刚才还能忍住悲痛,却被小儿子的这句话说哭了:
“怕是想走也走不了啊!我的儿,只恨你生在这穷苦人家,连个娘子也娶不上,是爹娘拖累你了……”
周围的乡邻被赵大娘这么一说,都感怀自身,纷纷叹息。
傅斯年心中不由闪过一句话: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乡亲们的遭遇让他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终止宋夏之间的征伐。
待众人稍稍平复,傅斯年安慰道:“诸位乡亲,难捱的日子就快过去了!如今我大宋国力日盛,西夏国则是江河日下。”
“我保证不出三年,此处将再无战事,大家伙儿努把力,把最后这段日子挺过去就好了!”
然而他这话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此时已经日上三竿,多数人还要忙于耕种,说了告辞的话就离去了。
傅斯年看了看自家旧宅,已经完全破败了。
赵大娘将他请到自己家,递过来一碗水,傅斯年趁机问:
“大娘,日子真那么难过吗?是因为西夏军经常袭扰的缘故?”
回答他的是一声叹息:“哎,有一半是。但就算西夏人不来,乡亲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赋税收的太重了!”
这一点傅斯年不否认。
宋代虽说商业发达,但并减轻农民的负担。
相反,宋朝的农税还很重!
表面是二十税一,甚至有些地方是三十税一,但实际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
异地交税是北宋的一项特色,折变的损耗也令农民苦不堪言。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当赵大娘说出了本地交税的比例后,还是让傅斯年十分震惊:
核算下来竟然超过了两成!
“怎会如此之高?”傅斯年不禁问。
赵大娘摇头:“不知道,以前就不低,去年说是战事频繁,又加了一些损耗,一直也没再降回去。”
傅斯年是从中枢出来的,本以为对北宋的政策还算了解。
万没想到州府收税还有这么多名目。
详细问了赵大娘,越听眉头皱得越紧:
那些御史在干什么?
整日盯着官员的道德问题,民生国计的大事反而不闻不问?
就在此时,外面一阵嘈杂,似有大队人马到来。
不一会儿,外面有人高声问门口的侍卫:
“傅侯爷何在?下官镇戎知军张诫,前来拜会!”
傅斯年回程带了大队的人马,除了四营禁军,还有两营藩兵,战兵不下三千。
还押送了大量羌人、党项人,这是要回京给皇帝献俘的。
随行还有大量的马匹、牛羊,正经是支大部队。
穿州过府那都是需要提前通知的,不然当地的守军容易当成敌人。ωWω.GoNЬ.οrG
傅斯年本

章节目录

言情推荐阅读:

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昏君补考,从北宋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