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为何多国辗转?
然而鲁穆公显然并不能像吴起一般,做到将一切外物都视作筹码的程度,相对来说,他作为一个君王,还有些人性。吴起虽然对他更有价值,但是吴起能够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妻子,以博得信任和权力的行为,令这位似乎还有些人性的君王胆战心惊,他固然渴望更多的利益,但是他缺乏自信,担心当有一天自己的欲望和这个冷酷无情的杀戮者产生冲突的时候,自己并不能抵御这把可怕的凶刀。一个能够丝毫不在意自己亲人的疯子,又何来对君王的忠诚呢?虽然战胜齐国保护了鲁国的利益,但是吴起毫不惋惜地杀死自己妻子的冷血行径也让鲁穆公对吴起胆战心惊,敬而远之。吴起很快被排挤出了鲁国,但是在他看来,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坏事,鲁国如此弱小,他的筹码不足以实现自己人生战斗的目标,既然如此,能够借用鲁国的军队,给自己打出些名气,也算是值得了。那亡妻,安息吧。
公元前409年,雄心勃勃的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启用吴起,率领大军,向西攻伐,击败秦军,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临晋、元里,并筑城占领。公元前408年,魏军休整一年之后,吴起再次领军,攻打秦国,击败秦军并至郑县,秦军退守洛水,沿河布防。吴起声威大震,魏国霸业初成。
吴起率领士卒,有一个极其古怪的做法,在那个阶级壁垒森严的时代里,身为统军大将,他却毫不以官员将领的高贵身份自居,竟然与低贱的士卒同居同食!简朴平易令士卒们交口赞叹。与秦国战争时期,吴起甚至到了倒头就睡在坑坑洼洼的田野地头,随便抓起点树叶稻草挡寒的程度。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尉缭子》
如此一来,每一个士兵都觉得,吴起将军值得他们付出性命来追随,这个国家也值得用鲜血去捍卫。凭借着勇猛的战斗精神和人人用命的坚强意志,吴起率领魏国军队,连续击败秦国,开疆拓土。
战事稳定之后,吴起立刻开始着手改革军制,很快,一种先进的军事理念——武卒制,诞生了。其核心思想,就是将原本的战时动员和世家雇佣军体系彻底摧毁,由国家来训练和掌控一支专门用于作战的军队,军农分离,将战斗职业化。并且,详细地将部队的功能分割开来,将战斗方式相近的部队各个独立,形成作战集群体系。
这种改革,在战国时代有着颠覆性的效果,将军队这个国家机器的重要支撑力量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和脱离出来,形成一种专门的、具备足够技术性的职业,是武卒制的精髓。一名具备合格军事素养和作战技巧的武卒,因为人力的客观限制,或许无法打败两三名临时征召的普通士兵,而当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战斗序列的武卒单位,按照系统而精确的战斗部署发挥战力的时候,绝对是人数两三倍于己方但却没有系统训练过的征召军无法抵挡的。
系统化的军队体系为整个战国时代更大规模、更加惨烈的战争打开了一扇大门,更加高效而科学的杀戮成为了一种职业。军队从农耕体系中脱离出来,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沉重地打击了拥有农耕奴隶、战时应招成军的大奴隶主和旧贵族势力。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更加锋利的刀剑,显然是君王们愿意付出一定代价去追寻的。
其实,这与吴起结合所学的兵家思想和儒家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对实用主义者吴起可以把任何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都毫不犹豫地执行并运用起来。强大的军事能力,显然更加适合现在这个混乱的局势。而儒家思想中的施恩士卒、仁义鼓舞士气的手段,也被吴起运用得淋漓尽致。
魏国将武卒制认真地推广开来,一时间,国土并不广袤的中原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各国敬畏的霸主。没有什么比事实更具有说服力。各国从魏国的军事改革效果上,认可了武卒制的先进性。
先进的军事体系带来的战斗力远远比一片富饶的土地更加重要。没有足够的武力,再多的财富和农田也不过是等待别人收割的肥羊。魏国上下都认可了这次巨大的变革,但此时,重用吴起的伯乐——魏文侯离开了人世。其子魏武侯继位。一次,与吴起乘船共游,至河中,魏王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而始终算计着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国家、战胜敌人的吴起,随口回答道:“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史记》
魏武侯点头称是,但是吴起最后一句话,却悄无声息地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得到了来自于朝堂之上的阴风恶露,就将猛烈生长,直到成为君臣之间一道难以修复的裂痕。魏武侯虽然觉得自己的德行足够,但是吴起随口的一句话,却让他不得不想得很多。同舟之人若认为君王的德行不能达到自己的标准,会与君王为敌。而现在同舟之人,恰恰是手握魏国兵权的重臣,这样不可控的风险,对于君王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
虽然吴起只是随口劝谏,魏武侯也并没有当场发作,但是不久之后,魏国选相之时,贵戚田文力压吴起。虽然田文贤良多智,吴起心悦诚服,但是最终这件事成为魏国新锐改革派与皇亲国戚两方一次不欢而散的角力。吴起此时,已经预感到,自己似乎不能再继续待在魏国了。
不久之后,田文身故,继任者公叔显然不像他的前任那般,具备着出色的才华、视野和宽厚的品格,并且以国家大义为重。田文可以与吴起共同辅佐魏王,发展魏国,但是继任者公叔却并不想如此做。对于他来说,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竞争者,就是自己从政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排挤铲除掉。
于是,公叔与门客设计,请魏王通过下嫁公主,测试和推断吴起的忠诚。同时,与自己家里那位公主商量,请她故意轻慢侮辱自己,以证明魏国公主性格高傲,难以相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先请魏王下嫁公主,在吴起不决之时,又邀请吴起至家中作客,观看了一场早已安排好的“魏国公主高傲辱人”的好戏。
结果,本就自尊心极强的吴起显然不太认可公主凭借娘家高贵就轻慢国家重臣的做法,况且,已经杀妻取信过一次的吴起对于所谓的家事也并不感冒,在他看来一切都可以是实现目的的筹码,与其请来一位出身高贵、家事复杂的公主为妻,还不如眼下乐得自在。况且,他还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即便不是魏国的皇亲国戚,也可以继续保持眼下的身份地位。虽然魏王曾经因为一次游历对自己的回答略有不满,但是魏王应该还会以国事为重,不会自毁长城的罢!
可惜,这一次吴起根本没有想到,魏王下嫁公主是对他当初那番言论的进一步试探。他更没有想到,“好友”公叔让他看到的一切都是早已经安排好的。于是被蒙在鼓里的吴起莫名其妙地遭到了魏王的猜忌。一位统兵重臣,一旦被君王猜忌,后果可想而知。吴起虽然不在意人情世故,但是他至少知道被君王猜忌的军方首脑最终都是什么下场。因为死人,是无法实现梦想的。
于是,吴起离开了魏国,投奔楚国。很快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大刀阔斧地再一次开始了他的改革,这一次,他深深地感觉到了,如果仅仅改革军事,极有可能因为在魏国发生的事情,导致最后功败垂成。吴起是一个极其重实效的改革者,这一次,他不想重蹈覆辙,于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在楚国掀起了一场改革的惊涛骇浪。
裁剪多余官吏,减少旧贵族的供奉,打压限制传统权贵势力,加强军事,优化部队结构,驱赶游说政客。楚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蜕变。国家实力迅速膨胀。南平百越,北吞陈、蔡,击退韩、赵、魏三国联军,西抗强秦。一时间,楚国大有一飞冲天之势,争霸天下之意。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楚国贵族都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无论是魏国还是楚国,传统贵族都具备着强大的势力。虽然楚悼王大力支持吴起的改革,弹压了这些不满的声音,但是,楚悼王终归也是要死去的。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这一次,吴起没能再一次离开楚国。楚国旧贵族,为了报复在改革中受到的打击,发兵叛乱,击杀了吴起。
吴起一生辗转,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三国掌握重权。然而始终没有真正地在一个能够实现他理想的稳定平台站稳脚跟,不断地奔波着,追求着,孤独地寻找他的梦想。
并不是所有的旧贵族都会因为利益分配的改变而攻击改革者,也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昏聩不堪难以容忍人才。吴起颠沛流离的一生,恰恰是他自己将一切外在因素都看得过于简单,不懂得平衡和掌控各个方面的力量,虽然他有足够的才华统率千军万马,有足够的智慧让一个国家短期内强大起来,但是,他却没有发现,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抛弃一切的追寻,太过孤独。而人,总需要有牵绊才能生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新书网》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inShuW.cc
公元前409年,雄心勃勃的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启用吴起,率领大军,向西攻伐,击败秦军,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临晋、元里,并筑城占领。公元前408年,魏军休整一年之后,吴起再次领军,攻打秦国,击败秦军并至郑县,秦军退守洛水,沿河布防。吴起声威大震,魏国霸业初成。
吴起率领士卒,有一个极其古怪的做法,在那个阶级壁垒森严的时代里,身为统军大将,他却毫不以官员将领的高贵身份自居,竟然与低贱的士卒同居同食!简朴平易令士卒们交口赞叹。与秦国战争时期,吴起甚至到了倒头就睡在坑坑洼洼的田野地头,随便抓起点树叶稻草挡寒的程度。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尉缭子》
如此一来,每一个士兵都觉得,吴起将军值得他们付出性命来追随,这个国家也值得用鲜血去捍卫。凭借着勇猛的战斗精神和人人用命的坚强意志,吴起率领魏国军队,连续击败秦国,开疆拓土。
战事稳定之后,吴起立刻开始着手改革军制,很快,一种先进的军事理念——武卒制,诞生了。其核心思想,就是将原本的战时动员和世家雇佣军体系彻底摧毁,由国家来训练和掌控一支专门用于作战的军队,军农分离,将战斗职业化。并且,详细地将部队的功能分割开来,将战斗方式相近的部队各个独立,形成作战集群体系。
这种改革,在战国时代有着颠覆性的效果,将军队这个国家机器的重要支撑力量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和脱离出来,形成一种专门的、具备足够技术性的职业,是武卒制的精髓。一名具备合格军事素养和作战技巧的武卒,因为人力的客观限制,或许无法打败两三名临时征召的普通士兵,而当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战斗序列的武卒单位,按照系统而精确的战斗部署发挥战力的时候,绝对是人数两三倍于己方但却没有系统训练过的征召军无法抵挡的。
系统化的军队体系为整个战国时代更大规模、更加惨烈的战争打开了一扇大门,更加高效而科学的杀戮成为了一种职业。军队从农耕体系中脱离出来,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沉重地打击了拥有农耕奴隶、战时应招成军的大奴隶主和旧贵族势力。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更加锋利的刀剑,显然是君王们愿意付出一定代价去追寻的。
其实,这与吴起结合所学的兵家思想和儒家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对实用主义者吴起可以把任何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都毫不犹豫地执行并运用起来。强大的军事能力,显然更加适合现在这个混乱的局势。而儒家思想中的施恩士卒、仁义鼓舞士气的手段,也被吴起运用得淋漓尽致。
魏国将武卒制认真地推广开来,一时间,国土并不广袤的中原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各国敬畏的霸主。没有什么比事实更具有说服力。各国从魏国的军事改革效果上,认可了武卒制的先进性。
先进的军事体系带来的战斗力远远比一片富饶的土地更加重要。没有足够的武力,再多的财富和农田也不过是等待别人收割的肥羊。魏国上下都认可了这次巨大的变革,但此时,重用吴起的伯乐——魏文侯离开了人世。其子魏武侯继位。一次,与吴起乘船共游,至河中,魏王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而始终算计着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国家、战胜敌人的吴起,随口回答道:“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史记》
魏武侯点头称是,但是吴起最后一句话,却悄无声息地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得到了来自于朝堂之上的阴风恶露,就将猛烈生长,直到成为君臣之间一道难以修复的裂痕。魏武侯虽然觉得自己的德行足够,但是吴起随口的一句话,却让他不得不想得很多。同舟之人若认为君王的德行不能达到自己的标准,会与君王为敌。而现在同舟之人,恰恰是手握魏国兵权的重臣,这样不可控的风险,对于君王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
虽然吴起只是随口劝谏,魏武侯也并没有当场发作,但是不久之后,魏国选相之时,贵戚田文力压吴起。虽然田文贤良多智,吴起心悦诚服,但是最终这件事成为魏国新锐改革派与皇亲国戚两方一次不欢而散的角力。吴起此时,已经预感到,自己似乎不能再继续待在魏国了。
不久之后,田文身故,继任者公叔显然不像他的前任那般,具备着出色的才华、视野和宽厚的品格,并且以国家大义为重。田文可以与吴起共同辅佐魏王,发展魏国,但是继任者公叔却并不想如此做。对于他来说,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竞争者,就是自己从政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排挤铲除掉。
于是,公叔与门客设计,请魏王通过下嫁公主,测试和推断吴起的忠诚。同时,与自己家里那位公主商量,请她故意轻慢侮辱自己,以证明魏国公主性格高傲,难以相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先请魏王下嫁公主,在吴起不决之时,又邀请吴起至家中作客,观看了一场早已安排好的“魏国公主高傲辱人”的好戏。
结果,本就自尊心极强的吴起显然不太认可公主凭借娘家高贵就轻慢国家重臣的做法,况且,已经杀妻取信过一次的吴起对于所谓的家事也并不感冒,在他看来一切都可以是实现目的的筹码,与其请来一位出身高贵、家事复杂的公主为妻,还不如眼下乐得自在。况且,他还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即便不是魏国的皇亲国戚,也可以继续保持眼下的身份地位。虽然魏王曾经因为一次游历对自己的回答略有不满,但是魏王应该还会以国事为重,不会自毁长城的罢!
可惜,这一次吴起根本没有想到,魏王下嫁公主是对他当初那番言论的进一步试探。他更没有想到,“好友”公叔让他看到的一切都是早已经安排好的。于是被蒙在鼓里的吴起莫名其妙地遭到了魏王的猜忌。一位统兵重臣,一旦被君王猜忌,后果可想而知。吴起虽然不在意人情世故,但是他至少知道被君王猜忌的军方首脑最终都是什么下场。因为死人,是无法实现梦想的。
于是,吴起离开了魏国,投奔楚国。很快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大刀阔斧地再一次开始了他的改革,这一次,他深深地感觉到了,如果仅仅改革军事,极有可能因为在魏国发生的事情,导致最后功败垂成。吴起是一个极其重实效的改革者,这一次,他不想重蹈覆辙,于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在楚国掀起了一场改革的惊涛骇浪。
裁剪多余官吏,减少旧贵族的供奉,打压限制传统权贵势力,加强军事,优化部队结构,驱赶游说政客。楚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蜕变。国家实力迅速膨胀。南平百越,北吞陈、蔡,击退韩、赵、魏三国联军,西抗强秦。一时间,楚国大有一飞冲天之势,争霸天下之意。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楚国贵族都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无论是魏国还是楚国,传统贵族都具备着强大的势力。虽然楚悼王大力支持吴起的改革,弹压了这些不满的声音,但是,楚悼王终归也是要死去的。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这一次,吴起没能再一次离开楚国。楚国旧贵族,为了报复在改革中受到的打击,发兵叛乱,击杀了吴起。
吴起一生辗转,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三国掌握重权。然而始终没有真正地在一个能够实现他理想的稳定平台站稳脚跟,不断地奔波着,追求着,孤独地寻找他的梦想。
并不是所有的旧贵族都会因为利益分配的改变而攻击改革者,也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昏聩不堪难以容忍人才。吴起颠沛流离的一生,恰恰是他自己将一切外在因素都看得过于简单,不懂得平衡和掌控各个方面的力量,虽然他有足够的才华统率千军万马,有足够的智慧让一个国家短期内强大起来,但是,他却没有发现,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抛弃一切的追寻,太过孤独。而人,总需要有牵绊才能生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新书网》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inShuW.cc
言情推荐阅读:
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