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布局
刘询面临一次最为愉快的抉择。谋略上看,支持匈奴的任何一方都有利于己方。
不过为了边境的安宁,刘询还是得谨慎考虑。
呼韩邪兵力偏弱,而且愿意低下头颅称臣,而郅支虽说也言辞恳切,并送儿子作为人质,可这位单于连亲弟弟都要赶尽杀绝,人品实在不敢恭维。
事实摆在眼前,该支持谁似乎连三岁小孩都看得出来,不过,刘询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的想法绝不仅是简简单单地作个选择,他要考虑的是边境的长治久安。
如果他帮匈奴的任何一方灭了另一方,结果会得到什么呢?
结果可能是匈奴重新获得统一,甚至强大。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对手做自己的邻居,是哪个君主都不愿意看到的。
试想一下,自个儿一手扶持出来强大而统一的敌人,这种做法,不是脑子被门板夹了就是想要作死。
刘询显然不是想作死的人,他的脑瓜子非常好用,很快就想到了万全之策。
对待称臣并前来朝拜的呼韩邪,他采用萧望之的意见,以高于诸侯王低于皇帝的礼遇接待,重赏并封侯,同时向天下发诏书,称颂呼韩邪单于朝拜之事。
此举的目的就是向各国宣布,呼韩邪已经置于汉廷的保护之下了,谁要打他,先得掂量掂量。
而对于呼韩邪的出兵平叛的请求,则一字不提,也算给了郅支一个面子。
刘询的“狡猾”可见一般,就希望你匈奴分裂着呢,哪方他都不得罪,只要肯低头,金银珠宝爵位都可以赏赐,就是不能承诺出兵。
作为呼韩邪一方,有了刘询的保证,心里的石头也放了下来,他现在极为狼狈,厚礼拿不出手,只能拍胸脯向刘询保证西北边境安宁。
刘询对于呼韩邪的保证,十分满意,也打消了后来刘询出兵助他的顾虑。
郅支见呼韩邪得到了汉廷的庇护,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他见呼韩邪的人在长安吃香的喝辣的,也是分外眼红,他也不断的派使者前来。
不过,刘询给他们的待遇始终要低于呼韩邪一方。
这让郅支坐卧不安,打又打不得,讨好的功夫又不如弟弟,郅支担心长此下去,呼韩邪在汉廷的帮助下,力量会愈来愈强大,总有一天,他们会过来抢地盘。
长此以往,日子实在没法过了。
郅支遂决定西迁,把地盘让了出来。
呼韩邪得以重返漠北,执掌大部分匈奴故土。
由此,汉匈边境长达五十年的和平得以确立,汉匈关系进入最为稳定的时代。后来,呼韩邪娶了个汉族妻子,此女正是四大美人之一------奇女子王昭君。
刘询治理下的国家,真正迎来了中兴盛世。
国家无事,吏治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各行各业一派欣欣向荣,汉匈关系又有了新的局面,应该说,皇帝做到这份上,已经十分不易。
他的确很欣慰,也很自豪。
可惜的是,刘询自感身子骨大不如前,他甚至经常回忆起一些往日的旧事,在刘询看来,这是人老的征兆啊。
刘询要开始为日后进行必要的布局了。
刘询是个不居功自傲的人,他认为国家能在他手上走到现在,与那些活着的还有死去的臣子休戚相关,自己不过是用对了人。
所以,他命人将十一位居功至伟的功臣一一画像,供奉于麒麟阁。
其中排名首位的自然是霍光,考虑到其后代谋反,他在画像中只有姓,没有名,其次是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
十一人中分布在各条战线,有搞军事的,有搞政府工作的,有搞外交的,有搞宗室事务的,都是各个系统的杰出人物。十一人中,唯有萧望之还活着。
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但是他家传到他的祖父辈,却只是个务农的平头百姓。萧望之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拿起了书卷。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萧望之学有所成,在长安儒生当中有了名气。
萧望之在丙吉的推荐下受到霍光召见,霍光试探几下,发现萧望之确实才华,本想笼络留用,但是萧望之对霍光的专权十分厌恶,不肯依附,因此被霍光弃用,在霍光时代,萧望之不过只是个小苑东门侯。
你可能会以为,萧望之混得还不错嘛,好歹也是个侯爷。其实,这个小苑东门侯不是什么侯爷,它只是个芝麻绿豆官,顶多算个门卫里的主任。
萧望之的伯乐是魏相,霍光死后,萧望之受魏相赏识,做了大行治礼丞。
萧望之受刘询重视是因为一篇暗指霍氏作乱的奏疏,正是因为这篇奏疏,萧望之走了刘询的视线。
刘询刚刚掌权,在治理国家上有诸多不明,他常常征询萧望之,萧望之总能给出合情合理的建议,因此萧望之很快就做到了谏议大夫、丞相司直,少府等。
刘询想试试萧望之治理地方的才能,任命他为左冯翊,担任京畿地区的行政首脑,积累实际的治政才能。三年后,因政绩升任大鸿胪。
前59年,萧望之代替丙吉出任御史大夫。
在长期对萧望之的观察中,刘询还是发现了他的缺点。
萧望之虽然有才,却恃才自傲,常常看不起别人,所以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得罪了刘询的身边的宦官弘恭、石显等人,在五凤二年(前56年),萧望之被人告发,罪名是不关心丞相生病,作威作福,贪财。刘询知道萧望之有孤傲的毛病,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愿意治他的罪。再则,考虑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太子仁弱,必须要有重臣辅佐,所以他暗中布局,把萧望之降级,贬为太子左傅,陪太子读书去,也是明显的保护措施,免得自己还没挂掉,萧望之就在火坑上牺牲了。
刘询的用意其实很清楚,要把萧望之留给儿子用,所以这次告发后就没人敢告发萧望之了。
御史大夫由黄霸继任,黄霸只在御史大夫位子上坐了一年。五凤三年(前55年),丙吉病逝,黄霸屁股还没坐热,就接替丙吉任丞相,御史大夫由杜延年升任。
众所周知,黄霸蹲过号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霍光时代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官员,别的官员为迎合霍光的口味,以刑罚为手段,他偏偏不以为然,不服从霍光的政策。所以,黄霸并未受到霍光的重视,直到刘询即位,黄霸以优异的政绩调入中央。
不过,黄霸做丞相的水平明显比不上他的前任魏相,丙吉,也比不上他的后任于定国。
甘露二年(前52年),杜延年病逝,与前代张释之齐名的于定国升任御史大夫。
甘露三年(前51年),仅仅一年,黄霸卒于任上,他死后,于定国继任丞相,御史大夫由陈万年继任。
于定国自然不用说,在廷尉上就干得风生水起,上上下下都赞不绝口。
对于陈万年此人,刘询的确是看走眼了,话说回来,他的重臣一个个七老八十的,也实在是无人可用,只能凑合着用。陈万年此人不在乎钱财,他的钱财大部分用来巴结许家和史家去了,尤其是在前途无限光明的乐陵侯史高身上,他下了血本。陈万年精于拍马逢迎之道,能从小吏升到御史大夫,钻营之术可谓炉火纯青。
据说,这位老兄在教自己儿子为官之道时,他的儿子打起了瞌睡,陈老兄大怒,边拿着棒子边说:“我在教你呢,你怎么就睡着了?”他儿子不耐烦地说道:“你教的我都知道,不就是要拍马逢迎么?”陈老兄一听,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说不出话来。估计他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自己的儿子要真的领悟了其中的精髓,还怕后继无人么?
当然,陈万年也不是没有优点,至少这位老兄上班勤快,工作态度端正。这是刘询看中他的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刘询也着重培养了一个外戚史家的人,此人是乐陵侯史高,一直任刘询的近臣侍中。
史高不能说有多厉害,但是凭借着史家人的身份,以及各个衙门的工作履历,自然很有人缘,他早已进入刘询的布局中。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冬天,宫里冷得出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味,所有人都眉头紧锁,偶尔看着宫里的女婢和卫士轻声细语地交头接耳,晶莹的冰簪子挂满了雕龙画凤的瓦檐,冷冷的一片肃杀之气。
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乐陵侯史高被急召入宫,百官听到风声,也随之跪侯在宫门外。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恸哭从皇帝寝殿中传来。
所有人再也忍不住,纷纷哀嚎起来,口中喃喃地哭喊着,陛下,陛下…
刘询驾崩时,年43岁,在位25年。在25年间,国家强盛,吏治清明,战争极少,可谓一个福泽深厚的太平天子。
刘询庙号中宗,谥宣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新书网》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inShuW.cc
不过为了边境的安宁,刘询还是得谨慎考虑。
呼韩邪兵力偏弱,而且愿意低下头颅称臣,而郅支虽说也言辞恳切,并送儿子作为人质,可这位单于连亲弟弟都要赶尽杀绝,人品实在不敢恭维。
事实摆在眼前,该支持谁似乎连三岁小孩都看得出来,不过,刘询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的想法绝不仅是简简单单地作个选择,他要考虑的是边境的长治久安。
如果他帮匈奴的任何一方灭了另一方,结果会得到什么呢?
结果可能是匈奴重新获得统一,甚至强大。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对手做自己的邻居,是哪个君主都不愿意看到的。
试想一下,自个儿一手扶持出来强大而统一的敌人,这种做法,不是脑子被门板夹了就是想要作死。
刘询显然不是想作死的人,他的脑瓜子非常好用,很快就想到了万全之策。
对待称臣并前来朝拜的呼韩邪,他采用萧望之的意见,以高于诸侯王低于皇帝的礼遇接待,重赏并封侯,同时向天下发诏书,称颂呼韩邪单于朝拜之事。
此举的目的就是向各国宣布,呼韩邪已经置于汉廷的保护之下了,谁要打他,先得掂量掂量。
而对于呼韩邪的出兵平叛的请求,则一字不提,也算给了郅支一个面子。
刘询的“狡猾”可见一般,就希望你匈奴分裂着呢,哪方他都不得罪,只要肯低头,金银珠宝爵位都可以赏赐,就是不能承诺出兵。
作为呼韩邪一方,有了刘询的保证,心里的石头也放了下来,他现在极为狼狈,厚礼拿不出手,只能拍胸脯向刘询保证西北边境安宁。
刘询对于呼韩邪的保证,十分满意,也打消了后来刘询出兵助他的顾虑。
郅支见呼韩邪得到了汉廷的庇护,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他见呼韩邪的人在长安吃香的喝辣的,也是分外眼红,他也不断的派使者前来。
不过,刘询给他们的待遇始终要低于呼韩邪一方。
这让郅支坐卧不安,打又打不得,讨好的功夫又不如弟弟,郅支担心长此下去,呼韩邪在汉廷的帮助下,力量会愈来愈强大,总有一天,他们会过来抢地盘。
长此以往,日子实在没法过了。
郅支遂决定西迁,把地盘让了出来。
呼韩邪得以重返漠北,执掌大部分匈奴故土。
由此,汉匈边境长达五十年的和平得以确立,汉匈关系进入最为稳定的时代。后来,呼韩邪娶了个汉族妻子,此女正是四大美人之一------奇女子王昭君。
刘询治理下的国家,真正迎来了中兴盛世。
国家无事,吏治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各行各业一派欣欣向荣,汉匈关系又有了新的局面,应该说,皇帝做到这份上,已经十分不易。
他的确很欣慰,也很自豪。
可惜的是,刘询自感身子骨大不如前,他甚至经常回忆起一些往日的旧事,在刘询看来,这是人老的征兆啊。
刘询要开始为日后进行必要的布局了。
刘询是个不居功自傲的人,他认为国家能在他手上走到现在,与那些活着的还有死去的臣子休戚相关,自己不过是用对了人。
所以,他命人将十一位居功至伟的功臣一一画像,供奉于麒麟阁。
其中排名首位的自然是霍光,考虑到其后代谋反,他在画像中只有姓,没有名,其次是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
十一人中分布在各条战线,有搞军事的,有搞政府工作的,有搞外交的,有搞宗室事务的,都是各个系统的杰出人物。十一人中,唯有萧望之还活着。
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但是他家传到他的祖父辈,却只是个务农的平头百姓。萧望之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拿起了书卷。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萧望之学有所成,在长安儒生当中有了名气。
萧望之在丙吉的推荐下受到霍光召见,霍光试探几下,发现萧望之确实才华,本想笼络留用,但是萧望之对霍光的专权十分厌恶,不肯依附,因此被霍光弃用,在霍光时代,萧望之不过只是个小苑东门侯。
你可能会以为,萧望之混得还不错嘛,好歹也是个侯爷。其实,这个小苑东门侯不是什么侯爷,它只是个芝麻绿豆官,顶多算个门卫里的主任。
萧望之的伯乐是魏相,霍光死后,萧望之受魏相赏识,做了大行治礼丞。
萧望之受刘询重视是因为一篇暗指霍氏作乱的奏疏,正是因为这篇奏疏,萧望之走了刘询的视线。
刘询刚刚掌权,在治理国家上有诸多不明,他常常征询萧望之,萧望之总能给出合情合理的建议,因此萧望之很快就做到了谏议大夫、丞相司直,少府等。
刘询想试试萧望之治理地方的才能,任命他为左冯翊,担任京畿地区的行政首脑,积累实际的治政才能。三年后,因政绩升任大鸿胪。
前59年,萧望之代替丙吉出任御史大夫。
在长期对萧望之的观察中,刘询还是发现了他的缺点。
萧望之虽然有才,却恃才自傲,常常看不起别人,所以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得罪了刘询的身边的宦官弘恭、石显等人,在五凤二年(前56年),萧望之被人告发,罪名是不关心丞相生病,作威作福,贪财。刘询知道萧望之有孤傲的毛病,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他不愿意治他的罪。再则,考虑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太子仁弱,必须要有重臣辅佐,所以他暗中布局,把萧望之降级,贬为太子左傅,陪太子读书去,也是明显的保护措施,免得自己还没挂掉,萧望之就在火坑上牺牲了。
刘询的用意其实很清楚,要把萧望之留给儿子用,所以这次告发后就没人敢告发萧望之了。
御史大夫由黄霸继任,黄霸只在御史大夫位子上坐了一年。五凤三年(前55年),丙吉病逝,黄霸屁股还没坐热,就接替丙吉任丞相,御史大夫由杜延年升任。
众所周知,黄霸蹲过号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霍光时代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官员,别的官员为迎合霍光的口味,以刑罚为手段,他偏偏不以为然,不服从霍光的政策。所以,黄霸并未受到霍光的重视,直到刘询即位,黄霸以优异的政绩调入中央。
不过,黄霸做丞相的水平明显比不上他的前任魏相,丙吉,也比不上他的后任于定国。
甘露二年(前52年),杜延年病逝,与前代张释之齐名的于定国升任御史大夫。
甘露三年(前51年),仅仅一年,黄霸卒于任上,他死后,于定国继任丞相,御史大夫由陈万年继任。
于定国自然不用说,在廷尉上就干得风生水起,上上下下都赞不绝口。
对于陈万年此人,刘询的确是看走眼了,话说回来,他的重臣一个个七老八十的,也实在是无人可用,只能凑合着用。陈万年此人不在乎钱财,他的钱财大部分用来巴结许家和史家去了,尤其是在前途无限光明的乐陵侯史高身上,他下了血本。陈万年精于拍马逢迎之道,能从小吏升到御史大夫,钻营之术可谓炉火纯青。
据说,这位老兄在教自己儿子为官之道时,他的儿子打起了瞌睡,陈老兄大怒,边拿着棒子边说:“我在教你呢,你怎么就睡着了?”他儿子不耐烦地说道:“你教的我都知道,不就是要拍马逢迎么?”陈老兄一听,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说不出话来。估计他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自己的儿子要真的领悟了其中的精髓,还怕后继无人么?
当然,陈万年也不是没有优点,至少这位老兄上班勤快,工作态度端正。这是刘询看中他的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人外,刘询也着重培养了一个外戚史家的人,此人是乐陵侯史高,一直任刘询的近臣侍中。
史高不能说有多厉害,但是凭借着史家人的身份,以及各个衙门的工作履历,自然很有人缘,他早已进入刘询的布局中。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冬天,宫里冷得出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味,所有人都眉头紧锁,偶尔看着宫里的女婢和卫士轻声细语地交头接耳,晶莹的冰簪子挂满了雕龙画凤的瓦檐,冷冷的一片肃杀之气。
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乐陵侯史高被急召入宫,百官听到风声,也随之跪侯在宫门外。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恸哭从皇帝寝殿中传来。
所有人再也忍不住,纷纷哀嚎起来,口中喃喃地哭喊着,陛下,陛下…
刘询驾崩时,年43岁,在位25年。在25年间,国家强盛,吏治清明,战争极少,可谓一个福泽深厚的太平天子。
刘询庙号中宗,谥宣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新书网》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inShuW.cc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