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民报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黑旗军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西征,预计将在4月1日出征。
大战在即,杨烜却毫不紧张,反而胸有成竹。经过三轮兵棋推演,黑旗军的作战计划已经趋于完善,无需杨烜顾虑。他专门抽出时间,前去视察宣传、教育工作。
杨烜非常重视宣传工作,早在黑旗军成立之初,便创办夜校,帮助官兵识字,灌输革命理想。
打下南宁、太平府后,黑旗军始有稳定的根据地。为了整合宣传力量,提高宣传效果,杨烜下令从黑旗军军政部抽组人员,组建新式报社。
这个新式报社,取名为《民报》,意为人民之报,为人民发声。《民报》主要刊载军政府政策主张、洋务知识、黑旗军军事行动、工矿企业近况、时事新闻等,每五天发行一期。
除了发行报纸,《民报》亦出版各类书籍,主要包括军政府的宣传册、西洋书籍等。
《民报》的创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无疑将改变华夏报业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邸报。邸报类似于现在的政府公报,定期刊载皇帝谕旨、臣僚奏议,是地方官绅也解中央动态的重要渠道。
可以肯定的是,邸报与近代意义上的新闻报纸相去甚远。
在华夏近代报纸发展史上,第一份英文报纸于1827年诞生,是为《广州纪录报》;第一份中文报纸于1833年诞生,是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均为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
华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为1858年在香港创刊的《中外新报》,伍廷芳曾参与编辑。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则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
1852年,华夏已有多种报纸,皆由洋人创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
这两份报纸皆是洋人在上海租界内创办的报纸,影响很大。很多官府、士绅都订阅这两种报纸,以便了解时事。
春节过后,受杨烜邀请,苏州人王瀚来到南宁,出任《民报》总编。在此之前,民报社长和总编是曾锦歉,此人也是军政府宣教部长。
有王瀚专管《民报》,曾锦歉得以专心于本职工作。
王瀚便是后世的王韬,原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他是华夏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报人、教育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
通过译书、办报、主办考课等方式,王瀚极大地促进了西学东传,促进了近代观念传播,为推动中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太平军攻陷金陵后,王瀚误以为太平军信奉基督教,亲近西方,便偷偷跑到天京,向太平天国上书献计。书中,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遭到洪杨的反感。
这在当时,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后来,此事被清廷侦知,王瀚被迫改名为王韬,逃亡香港。他与洋人关系极好,得到洋人的庇护,被世人戏称为“长毛状元”。
杨烜已与王瀚见过几面。这一次,听说报社从洋行订购过来一套印刷机,已经开始运转。杨烜颇感兴趣,前去参观。
这套印刷机来之不易。
黑旗军与清军在横州交战,满清便试图封锁郁江,防止黑旗军从洋人手中购买物资。黑旗军虽有海军,毕竟数量有限,主要用于军事作战,优先护航军用、工业物资。
直到春节过后,海军才腾出船只,帮报社运来了印刷机。
这也是杨烜下决心夺取广州的重要原因。
理论上,从南宁出发,向东可以到达广东廉州府,向南可以到达越南河内,从而获得出海口。但这两条出海线路,中间都要翻越大山,没有河流相通,实际并不可行。
而广西的河流都向东汇入珠江,最终从广州流入大海。因此,军政府要想获得真正的出海口,必须进入广东,夺取广州。
杨烜一到报社,王瀚便带他到印刷车间。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印刷机隆隆作响,纸张飞速传出,效率远高于华夏传统印刷术。
王瀚不禁感慨道:“大元帅,我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书馆里也有一套这样的印刷机。因为士绅阻挠、经费欠缺、人手不足,书馆至今未能使用蒸汽机。
“为了驱动印刷机,同事徐寿、华蘅芳想了个好办法。他们在印刷机上设计了一条皮带,使用驴子畜力带动印刷机。驴子就在印刷房隔壁,与印刷机隔离开。
“即便如此,印刷房内仍然不时传来驴粪的臭味。书馆老板麦都司也无能为力,只得暂时用驴子将就,想想真令人好笑。”
墨海书馆创建于1843年,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人在上海租界创建。
1863年,墨海书馆停业。在这短短20年内,书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学书籍,为西学东渐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个不起眼的小书馆,亦涌现了许多人才。譬如,

章节目录

言情推荐阅读:

1850再造中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1850再造中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