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朱元璋(六)
“广东倭寇之事,朕已知晓,左军呢?”朱元璋的眼睛看向另一位壮汉。
那壮汉便是龙虎卫指挥使胡斌的父亲,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胡海,也是一名从百户打上来的猛将,因为攻打云南有功,洪武十七年被封为东川侯,乃是淮西二十四将中一员猛将。
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胡海向前跨了一步,拱手拜道:“禀圣上,山东、辽东各地,倭寇袭扰愈频,前些年仅有小股倭寇袭扰,近几年颇有壮大之势,不得不防!”
朱元璋听到两军的汇报,沉吟的一下,用手捋了捋胡须,慢慢说道:“郭四,海洋,这倭寇之事,你二人可有法子?”
“臣,无能,请陛下责罚!”郭英率先跪下说道。
“臣以为,防倭之事,一当坚壁清野,二当训练水军,三当击其根本。如今倭寇有做大之势,如若放任不管,恐怕后患无穷呀!”胡海在一旁沉声道。.
“嗯,朕也想解决这倭寇之患,奈何前些年我朝战事未绝,难有余力,如今北元势弱,是该好好解决这倭寇之事了。”朱元璋缓缓说道。
“这小子是工部军器局大使唐文郎,李镛,你应该见过吧!”朱元璋用手指了指站在殿旁的唐文郎,向兵部侍郎李镛说道。
“禀陛下,臣曾为工部侍郎,私下与唐大使也略有私交,自然是认得唐大使的。”李镛知道自己见过唐文郎的事情肯定是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直接说道。
“嗯,这位唐文郎向朕提议,招安海寇,说那些人都是我中国海外遗民,你们以为如何?”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扫视了一下面前的几个人。
一时间,殿上鸦雀无声,没有人知道朱元璋这话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所以谁也不敢答话。
“郭四,你跟朕时间最长,朕信得住你,你说!不许说假话!”朱元璋头一转,看向站在最前面的郭英。
“启禀陛下,据臣所知,这海寇与倭寇却有不同。这倭寇以日本浪人为主,又常裹挟南海诸岛的一些土人,这些人未得教化,性恶行劣,常扰我海疆的也都是这些人,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乃是我海疆大患。而海寇则有两类,一是方国珍、张士诚等残部,自洪武六年张汝厚、林福授首后,其残部均被打散,但仍匿于南海诸岛,妄图反明。而其他多是我中华遗民,或因前朝屠戮,或因战乱,或因海禁,逃往海外,或盘踞于近海诸岛,或居于大小琉球,或逃往南海诸国。这些人多曾是我天朝子民,所以世沐天朝教化,除少数恶徒外,极少做劫掠之事,多是以私运、私贩为生,于我大明,实无大患。”郭英拱手答道。
“嗯,确实和这小子说得相符。那你可知,这海寇之中,以谁为大?实力如何?”朱元璋想了想,说道。
“这,臣……不知道。”郭英有些为难地说道。
“臣,知道!”这时,胡海抱拳说道。
朱元璋看向胡海,眉头一挑说道:“你说!”
“海寇有两类,自也有两个寇首。为恶者,当以陈祖义为首,此人本是潮州人士,盘踞三佛齐,势达小琉球,常扰南海诸国,乃至我国城镇,此人贪婪成性,常劫掠过往船只,实乃首寇。”胡海高声答道。
陈祖义是一个在世界历史上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被认为曾是世界上悬赏金额最高的人。朱元璋曾悬赏五十万两白银要其人头,朱棣更是将价格加到了七百五十万两,基本上相当于明朝大半年的收入,可见对其恨之入骨。陈祖义常年盘踞在南海,对周边国家烧杀抢掠,甚至要求小国向其纳贡,最后竟然将眼光贪婪地看向了前往南海诸国的郑和船队,最后被郑和一举消灭,在京城诸国使节面前斩首,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有人说,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有一部分便是为了防范陈祖义。但事实上,陈祖义是洪武初年才携全家逃到三佛齐的,此时刚刚算是在南海站稳脚跟,但是因为其所造船只异常坚固,所以在海战之中无往不利,收编了众多海盗,其后才无往不利的。而此时的大明,如果真的有意剿灭陈祖义,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胡海顿了顿,继续说道:“海寇中,无害着,以翁州、小琉球王氏为首。王氏世代居于翁州,其宗族以捕鱼、海贸为生,富甲一方。海禁之后,王氏一支移往小琉球,以私运私贩为生。因翁州岛屿众多,朝廷仅有一千户所,。且王氏宗族与民为善,在翁州也颇有威望,故此翁州百姓多有庇护,实难清剿。”
“如你所言,这陈祖义与王氏,可有招安可能?”朱元璋问道。
“启禀圣上,这陈祖义在南海虽已成势,但根基不稳,若遣巨舟剿灭,应可迫降。而这王氏本就是我大明子民,虽为海寇,但常行善于民,招安不难,但难在其以私贩为生,断其生路,怕其不从呀!”胡海想了一想说道。
“嗯,唐文郎,你说说!”朱元璋听完后,问道唐文郎。
“启禀陛下,臣以为,陈祖义贪婪无度,若任由其在南海势大,形同倭寇,终为我大明之患。而王氏,如此善民,若重启市舶司
那壮汉便是龙虎卫指挥使胡斌的父亲,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胡海,也是一名从百户打上来的猛将,因为攻打云南有功,洪武十七年被封为东川侯,乃是淮西二十四将中一员猛将。
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胡海向前跨了一步,拱手拜道:“禀圣上,山东、辽东各地,倭寇袭扰愈频,前些年仅有小股倭寇袭扰,近几年颇有壮大之势,不得不防!”
朱元璋听到两军的汇报,沉吟的一下,用手捋了捋胡须,慢慢说道:“郭四,海洋,这倭寇之事,你二人可有法子?”
“臣,无能,请陛下责罚!”郭英率先跪下说道。
“臣以为,防倭之事,一当坚壁清野,二当训练水军,三当击其根本。如今倭寇有做大之势,如若放任不管,恐怕后患无穷呀!”胡海在一旁沉声道。.
“嗯,朕也想解决这倭寇之患,奈何前些年我朝战事未绝,难有余力,如今北元势弱,是该好好解决这倭寇之事了。”朱元璋缓缓说道。
“这小子是工部军器局大使唐文郎,李镛,你应该见过吧!”朱元璋用手指了指站在殿旁的唐文郎,向兵部侍郎李镛说道。
“禀陛下,臣曾为工部侍郎,私下与唐大使也略有私交,自然是认得唐大使的。”李镛知道自己见过唐文郎的事情肯定是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直接说道。
“嗯,这位唐文郎向朕提议,招安海寇,说那些人都是我中国海外遗民,你们以为如何?”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扫视了一下面前的几个人。
一时间,殿上鸦雀无声,没有人知道朱元璋这话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所以谁也不敢答话。
“郭四,你跟朕时间最长,朕信得住你,你说!不许说假话!”朱元璋头一转,看向站在最前面的郭英。
“启禀陛下,据臣所知,这海寇与倭寇却有不同。这倭寇以日本浪人为主,又常裹挟南海诸岛的一些土人,这些人未得教化,性恶行劣,常扰我海疆的也都是这些人,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乃是我海疆大患。而海寇则有两类,一是方国珍、张士诚等残部,自洪武六年张汝厚、林福授首后,其残部均被打散,但仍匿于南海诸岛,妄图反明。而其他多是我中华遗民,或因前朝屠戮,或因战乱,或因海禁,逃往海外,或盘踞于近海诸岛,或居于大小琉球,或逃往南海诸国。这些人多曾是我天朝子民,所以世沐天朝教化,除少数恶徒外,极少做劫掠之事,多是以私运、私贩为生,于我大明,实无大患。”郭英拱手答道。
“嗯,确实和这小子说得相符。那你可知,这海寇之中,以谁为大?实力如何?”朱元璋想了想,说道。
“这,臣……不知道。”郭英有些为难地说道。
“臣,知道!”这时,胡海抱拳说道。
朱元璋看向胡海,眉头一挑说道:“你说!”
“海寇有两类,自也有两个寇首。为恶者,当以陈祖义为首,此人本是潮州人士,盘踞三佛齐,势达小琉球,常扰南海诸国,乃至我国城镇,此人贪婪成性,常劫掠过往船只,实乃首寇。”胡海高声答道。
陈祖义是一个在世界历史上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被认为曾是世界上悬赏金额最高的人。朱元璋曾悬赏五十万两白银要其人头,朱棣更是将价格加到了七百五十万两,基本上相当于明朝大半年的收入,可见对其恨之入骨。陈祖义常年盘踞在南海,对周边国家烧杀抢掠,甚至要求小国向其纳贡,最后竟然将眼光贪婪地看向了前往南海诸国的郑和船队,最后被郑和一举消灭,在京城诸国使节面前斩首,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有人说,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有一部分便是为了防范陈祖义。但事实上,陈祖义是洪武初年才携全家逃到三佛齐的,此时刚刚算是在南海站稳脚跟,但是因为其所造船只异常坚固,所以在海战之中无往不利,收编了众多海盗,其后才无往不利的。而此时的大明,如果真的有意剿灭陈祖义,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
胡海顿了顿,继续说道:“海寇中,无害着,以翁州、小琉球王氏为首。王氏世代居于翁州,其宗族以捕鱼、海贸为生,富甲一方。海禁之后,王氏一支移往小琉球,以私运私贩为生。因翁州岛屿众多,朝廷仅有一千户所,。且王氏宗族与民为善,在翁州也颇有威望,故此翁州百姓多有庇护,实难清剿。”
“如你所言,这陈祖义与王氏,可有招安可能?”朱元璋问道。
“启禀圣上,这陈祖义在南海虽已成势,但根基不稳,若遣巨舟剿灭,应可迫降。而这王氏本就是我大明子民,虽为海寇,但常行善于民,招安不难,但难在其以私贩为生,断其生路,怕其不从呀!”胡海想了一想说道。
“嗯,唐文郎,你说说!”朱元璋听完后,问道唐文郎。
“启禀陛下,臣以为,陈祖义贪婪无度,若任由其在南海势大,形同倭寇,终为我大明之患。而王氏,如此善民,若重启市舶司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