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朱元璋(三)
“臣,浅薄了!”唐文郎知晓了这天大的秘密后,由衷敬佩地说道。
“此事应无他人知晓,你既然已知道了,便莫要再与他人说,否则,你便是神仙弟子,我也留你不得。”朱元璋平静地说道。
“还有你,张家小子,亏得你拿到此图第一时间交给你父亲,而你父亲也是忠心,交给了朕。”朱元璋扭头看向垂手站在旁边,惊讶的嘴都有些合不上的张荣。
“你若是敢对外说出去半个字,你们一家就留在东洲吧,莫要再回大明了。”朱元璋有些严厉地说道。
“唐文郎,你既然提出这东洲之事,你便说说吧,你有何打算。”朱元璋顿了顿,沉声说道。
唐文郎想了一想,回答道:“臣以为,此去东洲路远,水源、粮草等难以补给,且路中阻碍甚多,应当先遣快船,探明海路,设营补给。外遣水师荡清阻碍,内修船厂建造远航巨舟。”
“你这倒也是稳妥,不过你说的阻碍是?”朱元璋一边看着地图,一边问向唐文郎。
唐文郎用手在舟山群岛、对马岛、奄美群岛、五岛列岛的位置点了三下说道:“海寇、倭寇。”
海寇指的是当年陈友谅及方国珍的残部,有一些被打散后流落海上,害怕被朱元璋报复,所以成为海寇,盘踞在舟山群岛等海外岛屿。这些人有时做着打家劫舍的生意,但是更多时候,则是做着走私的海洋贸易。
倭寇则是日本的一些浪人,因为政治动乱等各种原因,盘踞在对马岛等地,打劫过往商船渔船,滋扰山东、辽东、朝鲜等地沿岸居民。若是留着海寇或者倭寇在这条前往美洲的重要路线上,虽然对明军大规模的船队基本上没有影响,但是对于补给运输等就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毕竟前往东洲不仅仅是探险,而是要真正开发的。
听到这两个词的时候,朱元璋的表情明显变得厌恶至极,似乎是有一只大苍蝇落在了自己的眼前般。朱元璋当然知道这些海寇与倭寇的恶心之处,否则他也不会设海禁这种坚壁清野的政策。另外,朱元璋也数次遣使前往日本,痛骂日本两个天皇,要求他们约束臣民,不许滋扰中国,但是基本上没有起到过任何作用。
“海寇之事,苦我大明久矣,朕何尝不想解决这些海寇呢?”朱元璋有些自嘲地说道。
“圣上可知,为何这海寇倭寇屡禁不止?”唐文郎有些严肃地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并没有回答,而是转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唐文郎。
“臣以为,原因有三。”唐文郎缓缓说道。
“一是日本,此时日本分为南北两朝,各有国王,北地国王势大,但王权旁落,为朝臣持。南地国王势弱,却拥有被日本视为王权的三神器,自称正统。南北两地百年来纷争不断,民不聊生,以至多有军民逃至周边小岛,占山为王,劫掠民船,以为倭寇。”
“这个朕知道,朕已多次就倭寇之事斥责日本国王,但是收效甚微呀。”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说道。
“二是水军,我大明水军舰船虽强,但多用于粮运,且海寇、倭寇甚是狡猾,常避官船,于这茫茫大洋之上,颇难寻觅,便是偶遇到一艘,难伤其根本,所以难以剿灭。”
“三则是海禁。”唐文郎顿了一下,看到朱元璋的表情明显有些变化。
“自宋以来,海运昌盛,沿海居民多有从商海贸之人,往返于海外诸国,但自海禁后,海运断绝,海贸不得。要知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些海商断不能割舍那获利颇丰的海贸之事,但海禁又让这海贸成了要命的买卖。所以许多海商便盘踞在近海岛屿,以海寇身份,行私运私贩之事。”
唐文郎看到朱元璋明显冷哼了一下,心脏不由得一紧,不等朱元璋发话,忙说道。“臣以为,以上三者,一法可解!”
朱元璋目光变得如刀般锋利,缓缓问道:“何法?”
唐文郎拱手一拜说道:“招安!开市!”
“何谓招安?”
“臣以为,陛下海禁,乃是为了保护我中华子民不受倭寇袭扰的无奈之举,此举大义,却也断了海运之事。近海、南海诸岛海寇均为我中华子民,不过是因海禁断了生路才于海上行私运之事。但海运之事于国于民都有极大好处。便如臣近日造震天雷所用的硫磺硝石,我大明所产,远不足所用,历朝均需采购于海外。而海外诸国民众不懂养蚕烧瓷,所穿华服,所用碗碟多购自我中华。而丝绸瓷器远贵于硫磺硝石,因而诸国金银均流向我中华,是以前宋得以成为历朝首富。”
朱元璋认真听着唐文郎所说,不露痕迹地皱了皱眉。
“臣以为,海禁可以不解,只需依前宋之例重开市舶司,除经市舶司,其余沿海,依然海禁。如此,不仅能防倭寇,更能招安那些近海的海民,而如能招安,便能解了我大明的海寇之患。”
“那倭寇呢?”
“倭寇之事,也可由此解决。这近海海民所造海船,快且坚,是以水军难剿,如能招安,可
“此事应无他人知晓,你既然已知道了,便莫要再与他人说,否则,你便是神仙弟子,我也留你不得。”朱元璋平静地说道。
“还有你,张家小子,亏得你拿到此图第一时间交给你父亲,而你父亲也是忠心,交给了朕。”朱元璋扭头看向垂手站在旁边,惊讶的嘴都有些合不上的张荣。
“你若是敢对外说出去半个字,你们一家就留在东洲吧,莫要再回大明了。”朱元璋有些严厉地说道。
“唐文郎,你既然提出这东洲之事,你便说说吧,你有何打算。”朱元璋顿了顿,沉声说道。
唐文郎想了一想,回答道:“臣以为,此去东洲路远,水源、粮草等难以补给,且路中阻碍甚多,应当先遣快船,探明海路,设营补给。外遣水师荡清阻碍,内修船厂建造远航巨舟。”
“你这倒也是稳妥,不过你说的阻碍是?”朱元璋一边看着地图,一边问向唐文郎。
唐文郎用手在舟山群岛、对马岛、奄美群岛、五岛列岛的位置点了三下说道:“海寇、倭寇。”
海寇指的是当年陈友谅及方国珍的残部,有一些被打散后流落海上,害怕被朱元璋报复,所以成为海寇,盘踞在舟山群岛等海外岛屿。这些人有时做着打家劫舍的生意,但是更多时候,则是做着走私的海洋贸易。
倭寇则是日本的一些浪人,因为政治动乱等各种原因,盘踞在对马岛等地,打劫过往商船渔船,滋扰山东、辽东、朝鲜等地沿岸居民。若是留着海寇或者倭寇在这条前往美洲的重要路线上,虽然对明军大规模的船队基本上没有影响,但是对于补给运输等就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毕竟前往东洲不仅仅是探险,而是要真正开发的。
听到这两个词的时候,朱元璋的表情明显变得厌恶至极,似乎是有一只大苍蝇落在了自己的眼前般。朱元璋当然知道这些海寇与倭寇的恶心之处,否则他也不会设海禁这种坚壁清野的政策。另外,朱元璋也数次遣使前往日本,痛骂日本两个天皇,要求他们约束臣民,不许滋扰中国,但是基本上没有起到过任何作用。
“海寇之事,苦我大明久矣,朕何尝不想解决这些海寇呢?”朱元璋有些自嘲地说道。
“圣上可知,为何这海寇倭寇屡禁不止?”唐文郎有些严肃地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并没有回答,而是转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唐文郎。
“臣以为,原因有三。”唐文郎缓缓说道。
“一是日本,此时日本分为南北两朝,各有国王,北地国王势大,但王权旁落,为朝臣持。南地国王势弱,却拥有被日本视为王权的三神器,自称正统。南北两地百年来纷争不断,民不聊生,以至多有军民逃至周边小岛,占山为王,劫掠民船,以为倭寇。”
“这个朕知道,朕已多次就倭寇之事斥责日本国王,但是收效甚微呀。”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说道。
“二是水军,我大明水军舰船虽强,但多用于粮运,且海寇、倭寇甚是狡猾,常避官船,于这茫茫大洋之上,颇难寻觅,便是偶遇到一艘,难伤其根本,所以难以剿灭。”
“三则是海禁。”唐文郎顿了一下,看到朱元璋的表情明显有些变化。
“自宋以来,海运昌盛,沿海居民多有从商海贸之人,往返于海外诸国,但自海禁后,海运断绝,海贸不得。要知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些海商断不能割舍那获利颇丰的海贸之事,但海禁又让这海贸成了要命的买卖。所以许多海商便盘踞在近海岛屿,以海寇身份,行私运私贩之事。”
唐文郎看到朱元璋明显冷哼了一下,心脏不由得一紧,不等朱元璋发话,忙说道。“臣以为,以上三者,一法可解!”
朱元璋目光变得如刀般锋利,缓缓问道:“何法?”
唐文郎拱手一拜说道:“招安!开市!”
“何谓招安?”
“臣以为,陛下海禁,乃是为了保护我中华子民不受倭寇袭扰的无奈之举,此举大义,却也断了海运之事。近海、南海诸岛海寇均为我中华子民,不过是因海禁断了生路才于海上行私运之事。但海运之事于国于民都有极大好处。便如臣近日造震天雷所用的硫磺硝石,我大明所产,远不足所用,历朝均需采购于海外。而海外诸国民众不懂养蚕烧瓷,所穿华服,所用碗碟多购自我中华。而丝绸瓷器远贵于硫磺硝石,因而诸国金银均流向我中华,是以前宋得以成为历朝首富。”
朱元璋认真听着唐文郎所说,不露痕迹地皱了皱眉。
“臣以为,海禁可以不解,只需依前宋之例重开市舶司,除经市舶司,其余沿海,依然海禁。如此,不仅能防倭寇,更能招安那些近海的海民,而如能招安,便能解了我大明的海寇之患。”
“那倭寇呢?”
“倭寇之事,也可由此解决。这近海海民所造海船,快且坚,是以水军难剿,如能招安,可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