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同行的大佬
正想着,却听到另外一个声音。
“听说,你便是那北平府远近闻名的少年天才?”一位穿着圆领襕衫,头戴纱帽的中年人微笑着走来,看起来笑容中十分的和蔼。
“小子不敢当。”唐文郎躬身谦虚道。
“老夫布政北平三年,早就听闻你这少年天才,却迟迟不得一见,今日有幸一见,当真气度不凡呀!”中年人朗声笑道。
“学生惭愧!老先生谬赞了。”
听到布政三年,唐文郎赶忙称呼老先生,老先生在明朝时其实是官场中的尊称,只有身居高位,德高望重的人才能称为老先生。面前这位中年人,应该是北平布政使,一府首脑,正二品大员,当之无愧的老先生。但是这位老先生是谁,唐文郎一时之间却没了头绪。
“无需客套,当年听闻你被补为军籍,老夫也是上书为你说情,却终是迟了魏国公。幸好,你终是保住了功名,也算是我北平之幸。可惜了,圣上罢了各府科举,你这举人怕是无望啦。”
“学生拜谢老先生,学生愧对老先生厚爱。”
“哎,说了莫要客套。你还年轻,去京城也好,说不得有别的机遇。咱这一路同行,本应早见,却闻你染病,不得一叙,今你大好,老夫也甚是欣慰。不知你到京城后有何打算呀?”
“学生自幼离京,如今已有十数年,早已不记得京中模样。此番回京,当先拜祖归宗,祭奉先考灵位于宗祠,再图后事。”
“嗯,理应如此,不过如今你丁忧已过,也当多为前途想想了,圣上仁德,命各地有司举荐贤能,之前你年岁太小,后又有孝,老夫未曾举荐,如今你已返京,当为国效力,或以秀才举,或以明经举如何?”
自从朱元璋废掉了科举考试之后,明朝的官员选拔主要就是通过举荐制来进行的。举荐的人才分为八科:“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只要符合一个便可以被举荐,可谓是相当广泛,但也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状况,所以明初这些被举荐的人,很多都只能充当底层官吏。
而明经,早在唐宋之时便是科举的一科,主要考的是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不过在宋代王安石变法之后,科举便只考进士科了。到了明朝,明经则成为各地府生成为国子监生的一条通道,成为国子监生之后,一般便可下放各地州府县学做教习,基本可以理解成为师范生。
布政使如此问,看来朱元璋给这些返京官吏下达的“招贤”指标还挺重,唐文郎腹诽道。
但是无论是底层官吏,还是师范生,都不是唐文郎想要的结果。以他的年龄,以秀才举最多只能做个小吏,在这动荡的洪武官场,估计自保都难。而明经举则更是不可能了,自己对四书五经完全没有概念,脑海中那些《春秋》也是身体原主的,自己根本做不到融会贯通。而且,自己一个工科生,让自己变成文科生,不如再穿越一次好了。
“学生拜谢藩台大人,学生入学数载,专修春秋。此番丁忧,学生于家中修习文公的《近思录》,欲求天理,便学了不少农工算数,如今确是想以此寻些前程。”
“老夫已然不是北平布政使啦,唐秀才莫要叫错了,此次老夫乃是奉旨回京领工部尚书。”中年人说道。“你刚刚说你学了农工算数?老夫颇感兴趣,不知可否详谈一二呀。”
唐文郎听到中年人说“奉旨回京领工部尚书”,脑中便开始思考了,这工部尚书对于自己来说可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呀,毕竟自己是一个工科生,让自己搞文言文那一套,估计自己是吃不消的。
想到这里,唐文郎逐渐面露喜色,甚至还有一些自豪的神情。
“唐文郎见过尚书大人,学生眼拙,望尚书大人海涵。”唐文郎拜道。
“学生不才,读得是《梦溪笔谈》、《四元玉鉴》、《农书》这些,习得些隙积术、会圆术,也略知些农器,略懂些糖、铁、盐的做法而已。”M..
“大善,果然是神童,若是皆如你这般,我这工部可就有望喽!”
唐文郎有心想着要在这位工部尚书面前多显露一些,如果有他的举荐和帮助,如若自己能够进入工部,凭自己的工科基础,不就可以扶摇直上了?
《梦溪笔谈》这些唐文郎确实没有读过,但是唐文郎却知道梦溪笔谈中的隙积术、会圆术就是现代的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圆弓形弧长的近似算法,而四元玉鉴中提到的更是基础的多元方程,妥妥的高中到大一课程,自己只要稍稍改一下,就是当代顶尖数学家。
而《农书》更牛,是元代科学家王桢的著作,里面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农桑的知识,以及作物品种,而且还收录了大量的农业器具,其中不乏水力鼓风冶铁、水力纺织、活字印刷用的转轮排字盘等等。其中更为神奇的是称为“大纺车”的纺织机,它拥有32锭,效率是英国珍妮机的3倍,而后者便是学过历史都知道的,引发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听说,你便是那北平府远近闻名的少年天才?”一位穿着圆领襕衫,头戴纱帽的中年人微笑着走来,看起来笑容中十分的和蔼。
“小子不敢当。”唐文郎躬身谦虚道。
“老夫布政北平三年,早就听闻你这少年天才,却迟迟不得一见,今日有幸一见,当真气度不凡呀!”中年人朗声笑道。
“学生惭愧!老先生谬赞了。”
听到布政三年,唐文郎赶忙称呼老先生,老先生在明朝时其实是官场中的尊称,只有身居高位,德高望重的人才能称为老先生。面前这位中年人,应该是北平布政使,一府首脑,正二品大员,当之无愧的老先生。但是这位老先生是谁,唐文郎一时之间却没了头绪。
“无需客套,当年听闻你被补为军籍,老夫也是上书为你说情,却终是迟了魏国公。幸好,你终是保住了功名,也算是我北平之幸。可惜了,圣上罢了各府科举,你这举人怕是无望啦。”
“学生拜谢老先生,学生愧对老先生厚爱。”
“哎,说了莫要客套。你还年轻,去京城也好,说不得有别的机遇。咱这一路同行,本应早见,却闻你染病,不得一叙,今你大好,老夫也甚是欣慰。不知你到京城后有何打算呀?”
“学生自幼离京,如今已有十数年,早已不记得京中模样。此番回京,当先拜祖归宗,祭奉先考灵位于宗祠,再图后事。”
“嗯,理应如此,不过如今你丁忧已过,也当多为前途想想了,圣上仁德,命各地有司举荐贤能,之前你年岁太小,后又有孝,老夫未曾举荐,如今你已返京,当为国效力,或以秀才举,或以明经举如何?”
自从朱元璋废掉了科举考试之后,明朝的官员选拔主要就是通过举荐制来进行的。举荐的人才分为八科:“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只要符合一个便可以被举荐,可谓是相当广泛,但也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状况,所以明初这些被举荐的人,很多都只能充当底层官吏。
而明经,早在唐宋之时便是科举的一科,主要考的是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不过在宋代王安石变法之后,科举便只考进士科了。到了明朝,明经则成为各地府生成为国子监生的一条通道,成为国子监生之后,一般便可下放各地州府县学做教习,基本可以理解成为师范生。
布政使如此问,看来朱元璋给这些返京官吏下达的“招贤”指标还挺重,唐文郎腹诽道。
但是无论是底层官吏,还是师范生,都不是唐文郎想要的结果。以他的年龄,以秀才举最多只能做个小吏,在这动荡的洪武官场,估计自保都难。而明经举则更是不可能了,自己对四书五经完全没有概念,脑海中那些《春秋》也是身体原主的,自己根本做不到融会贯通。而且,自己一个工科生,让自己变成文科生,不如再穿越一次好了。
“学生拜谢藩台大人,学生入学数载,专修春秋。此番丁忧,学生于家中修习文公的《近思录》,欲求天理,便学了不少农工算数,如今确是想以此寻些前程。”
“老夫已然不是北平布政使啦,唐秀才莫要叫错了,此次老夫乃是奉旨回京领工部尚书。”中年人说道。“你刚刚说你学了农工算数?老夫颇感兴趣,不知可否详谈一二呀。”
唐文郎听到中年人说“奉旨回京领工部尚书”,脑中便开始思考了,这工部尚书对于自己来说可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呀,毕竟自己是一个工科生,让自己搞文言文那一套,估计自己是吃不消的。
想到这里,唐文郎逐渐面露喜色,甚至还有一些自豪的神情。
“唐文郎见过尚书大人,学生眼拙,望尚书大人海涵。”唐文郎拜道。
“学生不才,读得是《梦溪笔谈》、《四元玉鉴》、《农书》这些,习得些隙积术、会圆术,也略知些农器,略懂些糖、铁、盐的做法而已。”M..
“大善,果然是神童,若是皆如你这般,我这工部可就有望喽!”
唐文郎有心想着要在这位工部尚书面前多显露一些,如果有他的举荐和帮助,如若自己能够进入工部,凭自己的工科基础,不就可以扶摇直上了?
《梦溪笔谈》这些唐文郎确实没有读过,但是唐文郎却知道梦溪笔谈中的隙积术、会圆术就是现代的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圆弓形弧长的近似算法,而四元玉鉴中提到的更是基础的多元方程,妥妥的高中到大一课程,自己只要稍稍改一下,就是当代顶尖数学家。
而《农书》更牛,是元代科学家王桢的著作,里面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农桑的知识,以及作物品种,而且还收录了大量的农业器具,其中不乏水力鼓风冶铁、水力纺织、活字印刷用的转轮排字盘等等。其中更为神奇的是称为“大纺车”的纺织机,它拥有32锭,效率是英国珍妮机的3倍,而后者便是学过历史都知道的,引发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