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刘长阁回京
冤案,错案。
冤杀,错杀。
都已经成了过去,该平反的,已经平反了,他们还想怎样,非要去找老朱理论理论为啥杀了他的家人吗?
朱允炆握着名单,下了旨意:“给他们下驾帖,承认错误,交代问题的,全部移民北直隶,不配合的,家主杀,妻儿移民。”
顾三审看着朱允炆,这个惩罚实在是太轻了一些,不足以威慑敌人,于是劝道:“臣以为,不杀不足以惩戒。”
朱允炆何尝不想杀掉这些人,可问题是,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洪武年间四大案,甚至可以说是四大冤案,虽然有些主犯是该杀该死,但风潮却不应该扩大到近乎失控的地步。
“这件事,就让它到此为止吧。”
朱允炆放弃杀戮,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出于悲悯,同情。
顾三审只好答应离开。
策论结束之后,朱允炆只看了三个人的策论,薛禄、纪纲与袁岳。
薛禄认为练兵与对手应结合在一起,大明的主要敌人是北元,要想御敌于国门之外,应主骑兵,提出“大马场、大骑兵”的整训思路,提出与朵颜卫、福余卫组织骑兵对练,设置奖励,厉兵秣马。
纪纲在大局观上显然不如薛禄,他主张练兵当练忠诚,绝对服从命令,战令下,无令死战不得退。这种思想也符合他的逻辑:我的人,就得听我的命令。
袁岳又是不同,因其出身广西,又参与过与安南之间的战争,在练兵与对敌方面,更多聚焦了安南方向,并作出了一个惊人判断:
大明之敌重寇北元,然先期之敌当为安南。南北大规模作战,当先南而后北。
能看穿这一点,说明袁岳有着出色的战略目光,是一个可塑之才。
铁铉与徐辉祖与同僚商定之后,报给朱允炆,选六十武举中式,提名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分别是薛禄、纪纲、袁岳。
朱允炆看着这一份名单沉思良久,最终没有作任何改变。
虽然说纪纲这个人很有野心,但单单就以本事来论,他在这三百多武举人之中,是当得起榜眼的。教场中的表现,他是立得住的。
无论他未来会走到哪一步,至少他现在是一个优秀的武进士。
“对于落榜武举,你们打算如何安置?”
朱允炆询问道。
铁铉与徐辉祖被问懵了,对视一眼,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落榜都落榜了,自然是回家三年之后再来,还安置什么?
朱允炆不这样想。
按照常理来说,武举人和文举人都差不多,文举人考不中回家再读个三年书,学问精进之后,还是有希望的。武举人回家之后,再练个三年功,力气和准头上来了,也还是有希望的。
但当下的现实是有些不符合常理的。
科举开始,那是老少皆宜,别管是八岁的神童,还是八十岁的顽童,只要能走得动,有本事,就能上考场。
可武举考试,那是青壮中年的专场,未成年与老爷爷是禁止入内的。加上今年是大明朝头一次开武举考试,参与武举考试的人可不都是年轻人,比如薛禄,今年都已经四十二三了。
大龄武举人在这一次武举考试中尤为突出,三百六十九名武举人,平均年龄三十六岁,最大年龄都过五十了,再让他们回家熬三年,怕是会越来越弱。
所以,对于第一批次武举人,哪怕是没有中式,也得想办法,争取给他们一个机会。
铁铉明白了朱允炆的顾虑,提议道:“既然广西南面不太平,那就让这些武举人自己选择,若愿意回乡三年待考,那就准其回乡,若想搏一搏前程,那就入军营,前往广西,担任百户、总旗、小旗。”
徐辉祖赞同铁铉的安排,补充道:“三年后,可准其再考。若战死沙场,按其职务与军功,可提一品抚恤。”
朱允炆微微点头:“既如此,那就如此安排吧。至于参军方略,可安排到武进士传胪之后宣布,自由选择,不作强求。但若无万难理由,选择留在京师的,无论其才能几何,都不予以重用。”
“遵旨。”
铁铉与徐辉祖答应。
朱允炆最后一句话,虽是针对的所有武举人,但在心中,却只针对纪纲一人。
凤阳到京师不算远,四百余里,快马一天多点也就到了,但因为押解白莲教匪首的缘故,路上走得有些慢。
李芳英是凤阳守备,没有命令自然是不能入京的,但佛母与孙天佑的人头,李芳英还想握在手里,所以委派了自己的心腹李果随安全局一起入京交差。
人头好带,活人不好带,哪怕是打在囚车里,也不可能纵马驰骋,昼夜不停。等过了长江,到了南京城外时,武举考试都结束了三天了。
刘长阁看着熟悉的南京城,抓着缰绳的手有些紧,岳四海等人早已下马,跟在刘长阁身后。
马
冤杀,错杀。
都已经成了过去,该平反的,已经平反了,他们还想怎样,非要去找老朱理论理论为啥杀了他的家人吗?
朱允炆握着名单,下了旨意:“给他们下驾帖,承认错误,交代问题的,全部移民北直隶,不配合的,家主杀,妻儿移民。”
顾三审看着朱允炆,这个惩罚实在是太轻了一些,不足以威慑敌人,于是劝道:“臣以为,不杀不足以惩戒。”
朱允炆何尝不想杀掉这些人,可问题是,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洪武年间四大案,甚至可以说是四大冤案,虽然有些主犯是该杀该死,但风潮却不应该扩大到近乎失控的地步。
“这件事,就让它到此为止吧。”
朱允炆放弃杀戮,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出于悲悯,同情。
顾三审只好答应离开。
策论结束之后,朱允炆只看了三个人的策论,薛禄、纪纲与袁岳。
薛禄认为练兵与对手应结合在一起,大明的主要敌人是北元,要想御敌于国门之外,应主骑兵,提出“大马场、大骑兵”的整训思路,提出与朵颜卫、福余卫组织骑兵对练,设置奖励,厉兵秣马。
纪纲在大局观上显然不如薛禄,他主张练兵当练忠诚,绝对服从命令,战令下,无令死战不得退。这种思想也符合他的逻辑:我的人,就得听我的命令。
袁岳又是不同,因其出身广西,又参与过与安南之间的战争,在练兵与对敌方面,更多聚焦了安南方向,并作出了一个惊人判断:
大明之敌重寇北元,然先期之敌当为安南。南北大规模作战,当先南而后北。
能看穿这一点,说明袁岳有着出色的战略目光,是一个可塑之才。
铁铉与徐辉祖与同僚商定之后,报给朱允炆,选六十武举中式,提名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分别是薛禄、纪纲、袁岳。
朱允炆看着这一份名单沉思良久,最终没有作任何改变。
虽然说纪纲这个人很有野心,但单单就以本事来论,他在这三百多武举人之中,是当得起榜眼的。教场中的表现,他是立得住的。
无论他未来会走到哪一步,至少他现在是一个优秀的武进士。
“对于落榜武举,你们打算如何安置?”
朱允炆询问道。
铁铉与徐辉祖被问懵了,对视一眼,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落榜都落榜了,自然是回家三年之后再来,还安置什么?
朱允炆不这样想。
按照常理来说,武举人和文举人都差不多,文举人考不中回家再读个三年书,学问精进之后,还是有希望的。武举人回家之后,再练个三年功,力气和准头上来了,也还是有希望的。
但当下的现实是有些不符合常理的。
科举开始,那是老少皆宜,别管是八岁的神童,还是八十岁的顽童,只要能走得动,有本事,就能上考场。
可武举考试,那是青壮中年的专场,未成年与老爷爷是禁止入内的。加上今年是大明朝头一次开武举考试,参与武举考试的人可不都是年轻人,比如薛禄,今年都已经四十二三了。
大龄武举人在这一次武举考试中尤为突出,三百六十九名武举人,平均年龄三十六岁,最大年龄都过五十了,再让他们回家熬三年,怕是会越来越弱。
所以,对于第一批次武举人,哪怕是没有中式,也得想办法,争取给他们一个机会。
铁铉明白了朱允炆的顾虑,提议道:“既然广西南面不太平,那就让这些武举人自己选择,若愿意回乡三年待考,那就准其回乡,若想搏一搏前程,那就入军营,前往广西,担任百户、总旗、小旗。”
徐辉祖赞同铁铉的安排,补充道:“三年后,可准其再考。若战死沙场,按其职务与军功,可提一品抚恤。”
朱允炆微微点头:“既如此,那就如此安排吧。至于参军方略,可安排到武进士传胪之后宣布,自由选择,不作强求。但若无万难理由,选择留在京师的,无论其才能几何,都不予以重用。”
“遵旨。”
铁铉与徐辉祖答应。
朱允炆最后一句话,虽是针对的所有武举人,但在心中,却只针对纪纲一人。
凤阳到京师不算远,四百余里,快马一天多点也就到了,但因为押解白莲教匪首的缘故,路上走得有些慢。
李芳英是凤阳守备,没有命令自然是不能入京的,但佛母与孙天佑的人头,李芳英还想握在手里,所以委派了自己的心腹李果随安全局一起入京交差。
人头好带,活人不好带,哪怕是打在囚车里,也不可能纵马驰骋,昼夜不停。等过了长江,到了南京城外时,武举考试都结束了三天了。
刘长阁看着熟悉的南京城,抓着缰绳的手有些紧,岳四海等人早已下马,跟在刘长阁身后。
马
言情推荐阅读:
重生大明万岁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重生大明万岁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