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武举制与兵王选拔
茹瑺、徐辉祖等人自不会有意见,眼下京军的训练似乎到了某种瓶颈,引入新的训练项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朱允炆看向茹瑺,严肃地说道:“广西战事敲了警钟,我们就应该听进去。军士整训要跟上,武将选拔也不能拖延,现命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合议,尽早推出《武举法》,让武举规制确定下来,推行于全国。”
“兵部负责引试、解试、省试,朕负责殿试,今年十月开首次武举殿试!时间虽紧张了些,但总比耽误一年的好。”
茹瑺深吸了一口气,皇上终于还是要推行武举制了。
事实上,明代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确定了科举与武举制度,只不过朱元璋治国“重文轻武”,武举制度连走个形式都没走过。
这也不怪朱元璋,明代初期嘛,优秀的武将一抓一大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厉害人物!
用得着靠武举去选人,开什么玩笑!
至于洪武后期,开国武将都是死了差不多了,剩下的蓝玉与一干新秀,也被朱元璋一刀送走了,这个时候的武举制度更是没半点用处。
就算是开了武举的场子,估计也没人敢去,入场券上都写着“鬼门关”三个字,谁敢?
朱元璋不需要靠武举来选人,但朱允炆需要啊……
他爷爷的把有经验的武将砍了九成,当孙子的只能用武举的办法补窟窿。
朱允炆真的很无奈,手里能拿出来的武将真的没几个,朱棣擅长的是大规模骑兵作战,让他去山里打游击打林战,未必合适,除了朱棣,还有几个能用的武将?
武定侯郭英在大同走不开,平安在北平更是不能动,盛庸去了大宁,瞿能盯着山海关,耿炳文在济南,张玉与朱能又在海上……
掰着手指头算,就只剩下了徐辉祖、宋晟、何福、铁铉等人,可京师需要徐辉祖与铁铉,何福还在造钱,宋晟也必须留在京师,一旦西北不稳,他还得回去。
历史上大明的《武举法》与武举制度的真正成型,是朱祁镇二次当皇上之后的事,可考虑到这位仁兄很可能没机会去土木堡出差了,朱允炆索性提前办了。
武举制的确定,对于文官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茹瑺虽领兵部,却也是文官,他自是不希望看到武官坐大。
只是朱允炆的命令不容拒绝,茹瑺只好低头答应。
徐辉祖、宋晟与朱棣作为军中人物,极力欢迎武举制。
朱允炆沉思了下,说道:“武举考试之人,以民间选才为主。至于京军与各地卫所,便莫要过度参与武举考试了。”
徐辉祖脸上的笑意顿时凝住,连忙道:“皇上,若如此,恐会让军士寒心……”
武举武举,军中之人不给机会,那怎么成?
朱允炆见徐辉祖着急,微微一笑,道:“朕只是说武举以民间为主,军士中可抽调部分人参与,占比稍低,为辅。”
徐辉祖皱眉,即便是降低比例,也是对军士的不公。
不等徐辉祖反对,朱允炆便说道:“五军都督府可联合起来,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军大比武,选拔出百强兵王,在百强兵王中,择最优三人充任指挥使,五人充任指挥同知,十二人充任指挥佥事,其他享千户待遇。”
“什么?”
茹瑺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要知道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分属正三品、从三品级、正四品,在卫所上,也是最高长官,如此优渥待遇,实在是令人惊讶。
徐辉祖顿时舒展开眉头,没想到皇上竟是如此睿智,连忙谢恩道:“臣代五军都督府与百万将士,谢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策一开,军士必踊跃训练,他日军兵素养与战力必与日俱增,有如此可战之师,大明必威震诸国!
朱允炆微微点头,对茹瑺、铁铉等人警告道:“文人是我大明魂魄,军士是我大明脊梁,没有魂魄大明则死,没有脊梁大明则倒!朕希望你们能明白这一点,勿行差踏错!”
茹瑺脸色一变,这是皇上最直接的敲打,他不希望文官太过压制武官!
面对请罪的茹瑺,朱允炆并没在意,文武斗一斗也是好事,免得武官太过嚣张,只是斗可以,不能把人打倒在地。
返回兵部之后,茹瑺连忙召集刘儁、古朴、卢渊等人,然后看了一样旁边的铁铉,对众人说道:“现已近三月,春闱尚未发榜,倒是皇上给武人开了个榜。今年十月开首次武举殿试,这意味着我们兵部需要在七个月内,完成引试、解试、省试!”
“七个月,这怎么可能?”
刘儁当场愣住。
要知道练武的苗子他不住在秦淮河,遛个弯就到了,仅仅是传达消息,远一点的便需一两个月,这还没算他们考试时间,引试、解试在地方进行,哪怕是走个过场,也得需要一个月吧。
一旦通过,还得入京赶考,
朱允炆看向茹瑺,严肃地说道:“广西战事敲了警钟,我们就应该听进去。军士整训要跟上,武将选拔也不能拖延,现命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合议,尽早推出《武举法》,让武举规制确定下来,推行于全国。”
“兵部负责引试、解试、省试,朕负责殿试,今年十月开首次武举殿试!时间虽紧张了些,但总比耽误一年的好。”
茹瑺深吸了一口气,皇上终于还是要推行武举制了。
事实上,明代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便确定了科举与武举制度,只不过朱元璋治国“重文轻武”,武举制度连走个形式都没走过。
这也不怪朱元璋,明代初期嘛,优秀的武将一抓一大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厉害人物!
用得着靠武举去选人,开什么玩笑!
至于洪武后期,开国武将都是死了差不多了,剩下的蓝玉与一干新秀,也被朱元璋一刀送走了,这个时候的武举制度更是没半点用处。
就算是开了武举的场子,估计也没人敢去,入场券上都写着“鬼门关”三个字,谁敢?
朱元璋不需要靠武举来选人,但朱允炆需要啊……
他爷爷的把有经验的武将砍了九成,当孙子的只能用武举的办法补窟窿。
朱允炆真的很无奈,手里能拿出来的武将真的没几个,朱棣擅长的是大规模骑兵作战,让他去山里打游击打林战,未必合适,除了朱棣,还有几个能用的武将?
武定侯郭英在大同走不开,平安在北平更是不能动,盛庸去了大宁,瞿能盯着山海关,耿炳文在济南,张玉与朱能又在海上……
掰着手指头算,就只剩下了徐辉祖、宋晟、何福、铁铉等人,可京师需要徐辉祖与铁铉,何福还在造钱,宋晟也必须留在京师,一旦西北不稳,他还得回去。
历史上大明的《武举法》与武举制度的真正成型,是朱祁镇二次当皇上之后的事,可考虑到这位仁兄很可能没机会去土木堡出差了,朱允炆索性提前办了。
武举制的确定,对于文官而言并不是个好消息,茹瑺虽领兵部,却也是文官,他自是不希望看到武官坐大。
只是朱允炆的命令不容拒绝,茹瑺只好低头答应。
徐辉祖、宋晟与朱棣作为军中人物,极力欢迎武举制。
朱允炆沉思了下,说道:“武举考试之人,以民间选才为主。至于京军与各地卫所,便莫要过度参与武举考试了。”
徐辉祖脸上的笑意顿时凝住,连忙道:“皇上,若如此,恐会让军士寒心……”
武举武举,军中之人不给机会,那怎么成?
朱允炆见徐辉祖着急,微微一笑,道:“朕只是说武举以民间为主,军士中可抽调部分人参与,占比稍低,为辅。”
徐辉祖皱眉,即便是降低比例,也是对军士的不公。
不等徐辉祖反对,朱允炆便说道:“五军都督府可联合起来,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军大比武,选拔出百强兵王,在百强兵王中,择最优三人充任指挥使,五人充任指挥同知,十二人充任指挥佥事,其他享千户待遇。”
“什么?”
茹瑺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要知道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分属正三品、从三品级、正四品,在卫所上,也是最高长官,如此优渥待遇,实在是令人惊讶。
徐辉祖顿时舒展开眉头,没想到皇上竟是如此睿智,连忙谢恩道:“臣代五军都督府与百万将士,谢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策一开,军士必踊跃训练,他日军兵素养与战力必与日俱增,有如此可战之师,大明必威震诸国!
朱允炆微微点头,对茹瑺、铁铉等人警告道:“文人是我大明魂魄,军士是我大明脊梁,没有魂魄大明则死,没有脊梁大明则倒!朕希望你们能明白这一点,勿行差踏错!”
茹瑺脸色一变,这是皇上最直接的敲打,他不希望文官太过压制武官!
面对请罪的茹瑺,朱允炆并没在意,文武斗一斗也是好事,免得武官太过嚣张,只是斗可以,不能把人打倒在地。
返回兵部之后,茹瑺连忙召集刘儁、古朴、卢渊等人,然后看了一样旁边的铁铉,对众人说道:“现已近三月,春闱尚未发榜,倒是皇上给武人开了个榜。今年十月开首次武举殿试,这意味着我们兵部需要在七个月内,完成引试、解试、省试!”
“七个月,这怎么可能?”
刘儁当场愣住。
要知道练武的苗子他不住在秦淮河,遛个弯就到了,仅仅是传达消息,远一点的便需一两个月,这还没算他们考试时间,引试、解试在地方进行,哪怕是走个过场,也得需要一个月吧。
一旦通过,还得入京赶考,
言情推荐阅读:
重生大明万岁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重生大明万岁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