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开科举,选拔人才
宋濂亲自拜访。
朱橚自然好生接待。
真要说起来。
当初宋濂主要是为了教授太子朱标。
至于朱橚和朱棣这些学生算是搭头。
不过。
古人重视尊师重道,朱橚也不想在小事儿上让人抓住把柄,对待宋濂客客气气的。
喝了一杯茶水,宋濂说道:“吴王,我这次过来是为了方孝孺,他是我的一个弟子,论起来算是你的师兄,方孝孺仰慕吴王的行事风格,想要跟着你历练一番,不过,前几日向你行卷的时候却被拒绝了,不知道他的文章是哪里出了问题吗?”
宋濂直截了当的说道。
朱橚摇摇头。
宋濂六十多岁,眼见就要荣休了,没有想到他居然还为了方孝孺之事过来找自己。
可见。
方孝孺在他心中地位不低。
朱橚也很直接,说道:“不瞒老师,其实我根本就没有看方孝孺的文章,也没有看过任何人的文章,我没有实职,不能随便参与朝中之事,因为身份特殊,也不能随便的推荐别人......。”
宋濂颔首说道:“果真如此,不过方孝孺也不算是外人,才学也不错,吴王要是不方便举荐也可以让他跟着你历练、历练,让他帮着你处理府上或者行商之事,如此可好?”
朱橚依旧是摇头:“让老师失望了,最近我府上客人颇多,还有临安、怀庆等女眷过来,实在是不适合再收新人......。”
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吴王府不会接受方孝孺。
不用宋濂介绍。
朱橚很清楚方孝孺的为人和才学。
在原本的历史中。
朱棣起兵靖难,被建文帝定义为乱臣贼子,讨伐朱棣的檄文大多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燕王靖难成功,攻进应天府。
建文帝手下大多数臣子都是见风使舵,开始拥护、巴结朱棣。
方孝孺没有。
不但不趋炎附势还大骂朱棣,因此被杀甚至被诛族。
真要论起来。
方孝孺确实是有风骨的臣子。
不过。
朱橚不需要这样的人。
他缺的不是笔杆子,而是真正能干实事的人。
被拒绝以后宋濂很失望,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转身离开。
徐妙云说道:“五哥,宋濂毕竟是长者,他开口相求你怎么不答应呢,随便给方孝孺找个事情做不就行了吗?”
徐妙云是为朱橚着想。
宋濂是大学士,担负着帮皇帝起草、承制圣旨的重任。
这样的人可得罪不得。
杀人不用刀。
有时候在圣旨上随便更改几个字效果就天差地别。
事后别人还不一定能找出毛病。
“吴王府杂事太多、牵扯太广,不熟悉的人怎么能让他随便进出王府?”朱橚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生意我只是替父皇看着而已,皇室开销甚至是部分军需都要从这里面出,怎么可能随意让陌生人参与其中?”
徐妙云点点头。
没有再说什么。
吏部考核官员,人事任免、变动频繁,最为辛苦的还是老朱。
老朱突然觉得人才太少了,不够用。
一个考核优等的官员往往是几个部门争抢,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具体给谁太难决断了。
老朱和马皇后来吴王府听故事的时候说起来此事,又道:“老五啊,我现在天天为朝堂上的事情头疼,也只有来你这里的时候才能得到片刻的放松!”
朱橚心中一动说道:“父皇,既然为人才犯愁,为何不开科举广纳人才呢?”
老朱眼前一亮,但随即暗淡了下去:“咱们大明也不是没有开过科举,可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都不顶用啊,不给我找麻烦就不错了,哪里能给我分忧啊!”
“父皇,科举不是不行,而是咱们大明开国时间太短,人才储备不足,你想想以前开科举的时候咱们是怎么做的,一旦考上了进士就能做大官,这怎么行?”
“人总是需要历练的,谁也不是生来就能当官,科举上能取得好名次也不见的就一定能当个好官。”
“科举还是有必要的,这样也能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希望,至于考中以后该怎么用,那就是朝廷要考虑的事情了,不如因袭唐宋制度,先将那些进士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慢慢的磨练,等到他们成熟了再委以重任!”
朱橚娓娓道来,问道:“父皇以为意下如何?”
老朱点了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不过重开科举可是一件大事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
老朱向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将朱橚所说
朱橚自然好生接待。
真要说起来。
当初宋濂主要是为了教授太子朱标。
至于朱橚和朱棣这些学生算是搭头。
不过。
古人重视尊师重道,朱橚也不想在小事儿上让人抓住把柄,对待宋濂客客气气的。
喝了一杯茶水,宋濂说道:“吴王,我这次过来是为了方孝孺,他是我的一个弟子,论起来算是你的师兄,方孝孺仰慕吴王的行事风格,想要跟着你历练一番,不过,前几日向你行卷的时候却被拒绝了,不知道他的文章是哪里出了问题吗?”
宋濂直截了当的说道。
朱橚摇摇头。
宋濂六十多岁,眼见就要荣休了,没有想到他居然还为了方孝孺之事过来找自己。
可见。
方孝孺在他心中地位不低。
朱橚也很直接,说道:“不瞒老师,其实我根本就没有看方孝孺的文章,也没有看过任何人的文章,我没有实职,不能随便参与朝中之事,因为身份特殊,也不能随便的推荐别人......。”
宋濂颔首说道:“果真如此,不过方孝孺也不算是外人,才学也不错,吴王要是不方便举荐也可以让他跟着你历练、历练,让他帮着你处理府上或者行商之事,如此可好?”
朱橚依旧是摇头:“让老师失望了,最近我府上客人颇多,还有临安、怀庆等女眷过来,实在是不适合再收新人......。”
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吴王府不会接受方孝孺。
不用宋濂介绍。
朱橚很清楚方孝孺的为人和才学。
在原本的历史中。
朱棣起兵靖难,被建文帝定义为乱臣贼子,讨伐朱棣的檄文大多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燕王靖难成功,攻进应天府。
建文帝手下大多数臣子都是见风使舵,开始拥护、巴结朱棣。
方孝孺没有。
不但不趋炎附势还大骂朱棣,因此被杀甚至被诛族。
真要论起来。
方孝孺确实是有风骨的臣子。
不过。
朱橚不需要这样的人。
他缺的不是笔杆子,而是真正能干实事的人。
被拒绝以后宋濂很失望,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转身离开。
徐妙云说道:“五哥,宋濂毕竟是长者,他开口相求你怎么不答应呢,随便给方孝孺找个事情做不就行了吗?”
徐妙云是为朱橚着想。
宋濂是大学士,担负着帮皇帝起草、承制圣旨的重任。
这样的人可得罪不得。
杀人不用刀。
有时候在圣旨上随便更改几个字效果就天差地别。
事后别人还不一定能找出毛病。
“吴王府杂事太多、牵扯太广,不熟悉的人怎么能让他随便进出王府?”朱橚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些生意我只是替父皇看着而已,皇室开销甚至是部分军需都要从这里面出,怎么可能随意让陌生人参与其中?”
徐妙云点点头。
没有再说什么。
吏部考核官员,人事任免、变动频繁,最为辛苦的还是老朱。
老朱突然觉得人才太少了,不够用。
一个考核优等的官员往往是几个部门争抢,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具体给谁太难决断了。
老朱和马皇后来吴王府听故事的时候说起来此事,又道:“老五啊,我现在天天为朝堂上的事情头疼,也只有来你这里的时候才能得到片刻的放松!”
朱橚心中一动说道:“父皇,既然为人才犯愁,为何不开科举广纳人才呢?”
老朱眼前一亮,但随即暗淡了下去:“咱们大明也不是没有开过科举,可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都不顶用啊,不给我找麻烦就不错了,哪里能给我分忧啊!”
“父皇,科举不是不行,而是咱们大明开国时间太短,人才储备不足,你想想以前开科举的时候咱们是怎么做的,一旦考上了进士就能做大官,这怎么行?”
“人总是需要历练的,谁也不是生来就能当官,科举上能取得好名次也不见的就一定能当个好官。”
“科举还是有必要的,这样也能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希望,至于考中以后该怎么用,那就是朝廷要考虑的事情了,不如因袭唐宋制度,先将那些进士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上慢慢的磨练,等到他们成熟了再委以重任!”
朱橚娓娓道来,问道:“父皇以为意下如何?”
老朱点了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不过重开科举可是一件大事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
老朱向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将朱橚所说
言情推荐阅读:
大明:著书立说,老朱跟我学治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爬书网只为原作者无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罪并收藏大明:著书立说,老朱跟我学治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