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无主之物
宁远中右所,曹庄驿。
魏良臣坐在驿站外的一只小凳子上,捧着个用木板撑起的画板,正在上面的纸张上不停的写着画着。
李永贞和驿站的驿丞正在交涉,八品官的中书舍人到底有没有资格使用军驿。
说起来也是可怜,原先关门诸将不知魏良臣身份,只以为其是宫中的人,故而都将其视为天使,不但衣食住行安排的妥妥当当,魏良臣提出的要求他们也无一不应。
可当兵部公文发出后,关门诸将从中得知这位他们一直当作“天使”的少年不过是个八品的两殿舍人,态度顿时大变。不仅不再事事禀于魏良臣知晓,连每日供应的饭食都不提供了,害的魏良臣只能要田刚拿钱去关门百姓开的铺子买吃的。
朝廷已经派兵部右侍郎崔景荣前来关门,辽东巡抚李炳也从广宁赶到,此二人现已全权着手处置关门军变事宜。
崔景荣一到关门,就将高淮已被亲军锁拿的消息告知诸将,并开藩库取出饷银赏赐乱军,一时皆是称颂。宁远、锦州的哗变军士也迅速稳定下来,乱事得到了有效控制。
李炳到山海关后,和崔景荣合计了下,叫王邦才和李获阳等人推了几个军士充作军变替罪羊,现已报上朝廷,弄得不好,就是秋后问斩。
这些事情,没有人告诉良臣,都是李维私下在关门溜达,并和锦衣卫潜在关门的眼线搭上之后才得知的。
山海关这里已是彻底没有良臣什么事了,崔景荣和李炳也完全无视正是他魏舍人首到关门,平息事变,得以开放关禁,汛道始通的功劳,不管何事都不招呼良臣,只当他不存在。
这让原计划还要再做点什么的魏良臣彻底息了心思,知道自己这个杂流舍人根本入不得人家的法眼,他再呆下去也没有意义,所以便带着李永贞和田刚前往锦州。
八品中书舍人,现在是越来越拿不出手了,因为管驿站的驿丞和良臣是平级。加上良臣手里没有正式的公函,山海关那里也没有开出凭条,这曹庄驿的驿丞自然不会按李永贞说的,给魏良臣安排什么上房,一应待遇如钦差。
曹庄驿是军驿,出了山海关后,所有的驿站都是军驿,统归辽东都司管辖,由各卫所直接负责,辽东巡抚都管不了他们。
这驿丞从前是宁远参将的家丁,受伤之后给安在这驿站做驿丞,李永贞和他说不上话,田刚他们来的时候就出示过锦衣卫的腰牌,可这驿丞还是不理会。说什么没有凭条,无有公文,天王老子来了也不给住。
在关内横惯了的田刚和李维也没了办法,因为边军的人可凶悍的很,将领们或许对厂卫有忌惮之心,可下面的人眼里只有家主,可不怕这些飞鱼服的花花架子货。
就这驿丞,看着,都透着一股杀气呢。
天都快黑了,没地方住可不行。此地离宁远城还有几十里地,就是马还能骑,良臣他们也没法赶在天黑之前进城。
什么招都不好用,李永贞只能软磨硬泡,希望这驿丞能够通融一二。
前边,良臣聚精会神的在画板上作画,能不能住进驿站是李永贞的事,他要是连这小麻烦都解决不了,那也枉自在大内混了那么多年。
良臣可不是瞎画,他在画自山海关过来的沿线地图。重要卫堡、村镇、甚至河流都一一清楚的标在上面。
李维去喂马了,田刚伺立在一边,他觉得魏舍人画这些没有意义,因为军中有这些地图。他若对兵事感兴趣,大可到了锦州要一份就是。
良臣当然会要,他是八品的两殿舍人,虽然只是个杂流芝麻官,但好在是有官身的,并且他还有个协办钱粮欠款的公务在身,跟锦州方面要点地图看看,应是不难。他相信,锦州的官员不可能跟这军驿的驿丞一样,不拿他当干部看的。
画完草图之后,良臣开始给万历写信。
跟上封信一样,他拿出前世写小说的本事,详细记录了这两天的所见所闻。
写完之后,拿出信封密封,盖上了自己的官印,叫田刚收好,然后用锦衣卫的汛道递上京。
在官场上,这叫上本子。
明面上,举人以上功名,八品以上官员都可以给皇帝上本子,不过正规途径是走通政司,良臣这里却是走的锦衣卫的路子。
这种途径固然可以保证魏良臣的本子能够第一时间递到皇帝的案桌前,但却有个很不好的副作用,那就是这种本子见不得光。若是叫外朝知道了,不管上面说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群起相攻。
倘若魏良臣是内廷中人,或是厂卫出身反而没这方面的麻烦,然而他偏偏是个杂流中书舍人。而杂流再杂,也属外朝的官。外朝的官用厂卫的汛道,这在外朝眼里,属于大逆不道的。
李永贞曾经提醒过魏良臣,使用厂卫汛道的后果,良臣却不当一回事,因为他压根没将自己当成是外朝一员。
他,属于内廷。
现在,将来,都是。
忙完这一切后,良臣见李永贞还在跟那驿丞废话,不由好笑,示意田刚去塞点好处给那驿丞。
“魏舍人,咱们钱可不多了。”田刚面露难色,离京时急忙,他和李维都没带什么钱,这几日用项,已经把他和李维变成穷光蛋了。
“先将就着吧,等到了锦州,我去化点缘。”
良臣苦笑一声,当官当的连盘缠都没有,也算是极品了。万历老爷子也真不体谅人,官身给了,你顺便叫人送点银子过来花花也行啊,枉我魏良臣这些日子替你尽心尽力,就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打发田刚过去后,良臣拿出这两天记事的本子仔细看了起来,越看越是心惊。
心惊的原因在于,从他这几天走访的结果来看,辽东的粮价很高,比之关内至少高了三倍有余。
辽东地区地处关外,北临虏奴,南临大海,只有山海关一路与内地相通,丰年之时,辽东所产的粮食没法向关内输送,结果自然就是粮丰而价贱,价贱而伤农。
如果遇到大灾之年,则关内的粮食短期内没法子输送到关外来,关外粮价则必然猛涨。要是此时再有战事,集结大量的军队在关外,对粮食的消耗更是大的惊人,产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粮价会上涨到一个耸人听闻的数目。
良臣听当地百姓说起,万历二十四年闹灾,粮价就曾涨了二十倍之多。
粮价高,辽东驻军的饷银却低。
实际上,良臣调查的清楚,辽东驻军的饷银是月银二两,比之关内驻军要高许多。然而,因为过高的粮价,加上交通不便,使得关外百货难通,所以各种生活用品的价格都很高。
良臣大致估算了下,一个士兵每月二两银子的饷银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关内四钱银子。这还是建立在有东西可买的基础上,若是无物可买,那银子再多也无济于事。好比洪灾之时,富家翁抱着金子在大树上等死般。
故而,无论丰年歉年,辽东秋收之后的米价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进入青黄不接的春天,米价就会一路攀升。商人利用米价的季节变化囤积居奇,能够达到巨富的程度。这一点,从李永贞对一路的米铺调查就可知道。
李维通过锦衣卫的渠道调查了几家大的米铺,背后无一不站着辽东的将领。有总兵,有参将,最小的也是游击以上的军官。
原本国初,辽东主要是以屯田自给,另外补充民运、京运、盐引等策拖,保证辽东军民粮食供给。
现在,民运这一块主要被辽东将领把持住,他们要靠此谋利。京运这一块,非大灾之年或动大军之时,基本很少往辽东输送大量粮食。上一次大规模往辽东运粮还是十多年前的抗倭援朝之役。
盐引这一块,基本上已经成为辽东将领的私利渠道,最大的盐商已经不是朝廷,而是辽东大帅李成梁。听说,李家在辽东各地开设的盐店多达上百家。
两百年下来,和关内卫所一样,辽东卫所制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虽然仍沿用卫所称呼,但实际上辽东镇的军事力量主要来源于募兵,大小将领都将朝廷下发的饷银拿来供养精锐,这些精锐被称为家丁。
帐面上,辽东卫所的官兵月银二两,实际购买力相当于关内四钱。但这是建立在没有克扣的基础上。要是有克扣,那就闲话莫提了。
民以食为天,兵以食为命。食足则兵强,兵强则守固矣。
良臣研究米价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要弄清楚高淮到底做了些什么,惹得辽东那些军头们不惜军变也要赶他走。
同时,他也弄清楚辽东的经济基础,结合辽东的现实,给辽东开出一个药方。
一个能保证十年后,大灾之年又逢大军集结之年,辽东官兵不仅有粮可食,还有力可战的药方。
这个药方万历采不采用,暂时不是良臣思考的事,因为他还没想出办法,有很多事情他也没搞清楚。
他现在只是将所见所闻结合前世的一些知识整理出来,而当务之急,则是去双山台见一见那位不当公公,反当军将的张虎。
高淮倒了,可他手下的税兵还在,这支兵马现在,可是无主之物。
魏良臣坐在驿站外的一只小凳子上,捧着个用木板撑起的画板,正在上面的纸张上不停的写着画着。
李永贞和驿站的驿丞正在交涉,八品官的中书舍人到底有没有资格使用军驿。
说起来也是可怜,原先关门诸将不知魏良臣身份,只以为其是宫中的人,故而都将其视为天使,不但衣食住行安排的妥妥当当,魏良臣提出的要求他们也无一不应。
可当兵部公文发出后,关门诸将从中得知这位他们一直当作“天使”的少年不过是个八品的两殿舍人,态度顿时大变。不仅不再事事禀于魏良臣知晓,连每日供应的饭食都不提供了,害的魏良臣只能要田刚拿钱去关门百姓开的铺子买吃的。
朝廷已经派兵部右侍郎崔景荣前来关门,辽东巡抚李炳也从广宁赶到,此二人现已全权着手处置关门军变事宜。
崔景荣一到关门,就将高淮已被亲军锁拿的消息告知诸将,并开藩库取出饷银赏赐乱军,一时皆是称颂。宁远、锦州的哗变军士也迅速稳定下来,乱事得到了有效控制。
李炳到山海关后,和崔景荣合计了下,叫王邦才和李获阳等人推了几个军士充作军变替罪羊,现已报上朝廷,弄得不好,就是秋后问斩。
这些事情,没有人告诉良臣,都是李维私下在关门溜达,并和锦衣卫潜在关门的眼线搭上之后才得知的。
山海关这里已是彻底没有良臣什么事了,崔景荣和李炳也完全无视正是他魏舍人首到关门,平息事变,得以开放关禁,汛道始通的功劳,不管何事都不招呼良臣,只当他不存在。
这让原计划还要再做点什么的魏良臣彻底息了心思,知道自己这个杂流舍人根本入不得人家的法眼,他再呆下去也没有意义,所以便带着李永贞和田刚前往锦州。
八品中书舍人,现在是越来越拿不出手了,因为管驿站的驿丞和良臣是平级。加上良臣手里没有正式的公函,山海关那里也没有开出凭条,这曹庄驿的驿丞自然不会按李永贞说的,给魏良臣安排什么上房,一应待遇如钦差。
曹庄驿是军驿,出了山海关后,所有的驿站都是军驿,统归辽东都司管辖,由各卫所直接负责,辽东巡抚都管不了他们。
这驿丞从前是宁远参将的家丁,受伤之后给安在这驿站做驿丞,李永贞和他说不上话,田刚他们来的时候就出示过锦衣卫的腰牌,可这驿丞还是不理会。说什么没有凭条,无有公文,天王老子来了也不给住。
在关内横惯了的田刚和李维也没了办法,因为边军的人可凶悍的很,将领们或许对厂卫有忌惮之心,可下面的人眼里只有家主,可不怕这些飞鱼服的花花架子货。
就这驿丞,看着,都透着一股杀气呢。
天都快黑了,没地方住可不行。此地离宁远城还有几十里地,就是马还能骑,良臣他们也没法赶在天黑之前进城。
什么招都不好用,李永贞只能软磨硬泡,希望这驿丞能够通融一二。
前边,良臣聚精会神的在画板上作画,能不能住进驿站是李永贞的事,他要是连这小麻烦都解决不了,那也枉自在大内混了那么多年。
良臣可不是瞎画,他在画自山海关过来的沿线地图。重要卫堡、村镇、甚至河流都一一清楚的标在上面。
李维去喂马了,田刚伺立在一边,他觉得魏舍人画这些没有意义,因为军中有这些地图。他若对兵事感兴趣,大可到了锦州要一份就是。
良臣当然会要,他是八品的两殿舍人,虽然只是个杂流芝麻官,但好在是有官身的,并且他还有个协办钱粮欠款的公务在身,跟锦州方面要点地图看看,应是不难。他相信,锦州的官员不可能跟这军驿的驿丞一样,不拿他当干部看的。
画完草图之后,良臣开始给万历写信。
跟上封信一样,他拿出前世写小说的本事,详细记录了这两天的所见所闻。
写完之后,拿出信封密封,盖上了自己的官印,叫田刚收好,然后用锦衣卫的汛道递上京。
在官场上,这叫上本子。
明面上,举人以上功名,八品以上官员都可以给皇帝上本子,不过正规途径是走通政司,良臣这里却是走的锦衣卫的路子。
这种途径固然可以保证魏良臣的本子能够第一时间递到皇帝的案桌前,但却有个很不好的副作用,那就是这种本子见不得光。若是叫外朝知道了,不管上面说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群起相攻。
倘若魏良臣是内廷中人,或是厂卫出身反而没这方面的麻烦,然而他偏偏是个杂流中书舍人。而杂流再杂,也属外朝的官。外朝的官用厂卫的汛道,这在外朝眼里,属于大逆不道的。
李永贞曾经提醒过魏良臣,使用厂卫汛道的后果,良臣却不当一回事,因为他压根没将自己当成是外朝一员。
他,属于内廷。
现在,将来,都是。
忙完这一切后,良臣见李永贞还在跟那驿丞废话,不由好笑,示意田刚去塞点好处给那驿丞。
“魏舍人,咱们钱可不多了。”田刚面露难色,离京时急忙,他和李维都没带什么钱,这几日用项,已经把他和李维变成穷光蛋了。
“先将就着吧,等到了锦州,我去化点缘。”
良臣苦笑一声,当官当的连盘缠都没有,也算是极品了。万历老爷子也真不体谅人,官身给了,你顺便叫人送点银子过来花花也行啊,枉我魏良臣这些日子替你尽心尽力,就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打发田刚过去后,良臣拿出这两天记事的本子仔细看了起来,越看越是心惊。
心惊的原因在于,从他这几天走访的结果来看,辽东的粮价很高,比之关内至少高了三倍有余。
辽东地区地处关外,北临虏奴,南临大海,只有山海关一路与内地相通,丰年之时,辽东所产的粮食没法向关内输送,结果自然就是粮丰而价贱,价贱而伤农。
如果遇到大灾之年,则关内的粮食短期内没法子输送到关外来,关外粮价则必然猛涨。要是此时再有战事,集结大量的军队在关外,对粮食的消耗更是大的惊人,产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粮价会上涨到一个耸人听闻的数目。
良臣听当地百姓说起,万历二十四年闹灾,粮价就曾涨了二十倍之多。
粮价高,辽东驻军的饷银却低。
实际上,良臣调查的清楚,辽东驻军的饷银是月银二两,比之关内驻军要高许多。然而,因为过高的粮价,加上交通不便,使得关外百货难通,所以各种生活用品的价格都很高。
良臣大致估算了下,一个士兵每月二两银子的饷银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关内四钱银子。这还是建立在有东西可买的基础上,若是无物可买,那银子再多也无济于事。好比洪灾之时,富家翁抱着金子在大树上等死般。
故而,无论丰年歉年,辽东秋收之后的米价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进入青黄不接的春天,米价就会一路攀升。商人利用米价的季节变化囤积居奇,能够达到巨富的程度。这一点,从李永贞对一路的米铺调查就可知道。
李维通过锦衣卫的渠道调查了几家大的米铺,背后无一不站着辽东的将领。有总兵,有参将,最小的也是游击以上的军官。
原本国初,辽东主要是以屯田自给,另外补充民运、京运、盐引等策拖,保证辽东军民粮食供给。
现在,民运这一块主要被辽东将领把持住,他们要靠此谋利。京运这一块,非大灾之年或动大军之时,基本很少往辽东输送大量粮食。上一次大规模往辽东运粮还是十多年前的抗倭援朝之役。
盐引这一块,基本上已经成为辽东将领的私利渠道,最大的盐商已经不是朝廷,而是辽东大帅李成梁。听说,李家在辽东各地开设的盐店多达上百家。
两百年下来,和关内卫所一样,辽东卫所制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虽然仍沿用卫所称呼,但实际上辽东镇的军事力量主要来源于募兵,大小将领都将朝廷下发的饷银拿来供养精锐,这些精锐被称为家丁。
帐面上,辽东卫所的官兵月银二两,实际购买力相当于关内四钱。但这是建立在没有克扣的基础上。要是有克扣,那就闲话莫提了。
民以食为天,兵以食为命。食足则兵强,兵强则守固矣。
良臣研究米价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要弄清楚高淮到底做了些什么,惹得辽东那些军头们不惜军变也要赶他走。
同时,他也弄清楚辽东的经济基础,结合辽东的现实,给辽东开出一个药方。
一个能保证十年后,大灾之年又逢大军集结之年,辽东官兵不仅有粮可食,还有力可战的药方。
这个药方万历采不采用,暂时不是良臣思考的事,因为他还没想出办法,有很多事情他也没搞清楚。
他现在只是将所见所闻结合前世的一些知识整理出来,而当务之急,则是去双山台见一见那位不当公公,反当军将的张虎。
高淮倒了,可他手下的税兵还在,这支兵马现在,可是无主之物。
言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