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豪强
隋唐大猛士最新章节!
罗继祖现在是南山里的里正,因此手头倒也有些职务之便,他任命了老爹为村正。然后又给罗家六兄弟在南山村每人分了二亩宅园地,这倒也不算是什么违规之事,毕竟如今罗成他们兄弟都分籍立户了,每人也可按规定领取一块宅基地。
只不过规定是规定,实情是实情,好比规定男子成丁授田百亩,中男授一半的均田令,可实际南山村根本没这么多地可授。
但既然有职务便利,肯定这方面就要简单些了。
兄弟六人的宅园地都在一起,一字排开,一人二亩地,这样前面宅子后面还能带个园子,一亩屋院一亩菜园刚好。
把宅园地分好后,大哥二哥都迫不急待的开始规划,准备年后就开始挖墙脚、请人烧瓦伐树了。
罗家的老宅子是夯土墙、树皮茅草顶,每年都得翻修一下,但这样的房屋雨天总是会漏水。
所以新房子大家准备直接盖瓦,虽然盖瓦的成本要高的多,但现在罗家好歹也是官宦人家,地主豪强了,这点钱倒也愿意出。
罗成对于盖新房不是很热衷,他反正现在也不急着成婚,所以宅园地划下来后也就懒得管,他倒是跟兄弟几个商议了下明年把老宅子也翻新一下,主要是把屋顶的茅草树皮换成瓦顶。
夯土墙再弄点黄泥重新糊一遍,再在院里挖口井。
不止罗家计划着盖新房,他的几个姐夫家也都在计划盖新房,大姐夫周德威、二姐夫王子明、三姐夫赵贵、四妹夫周新,如今都在衙门做事,全都有了官阶和吏职,手里也有不少赏钱,都比较宽裕,便想着先起个新宅子。
他们之前还都买了些田地,加之现在有了散官后,乡里特意给他们破例均了些地,如今每人也都是有百多亩地的人。
盖宅子买田地,买马买骡买牛,大家花起赏钱来很痛快,按他们说的,有钱了不就得这样吗?
继祖当里长之后干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再次借职务之便,给罗家把田分满了。原本罗家只六十亩地,后来罗成擒蓝面鬼又分了二十亩,再之后罗成得赏买了不少地。
但官府分给罗家的,总共就八十亩。
可罗家有五丁二中,若按每丁百亩,每中男五十亩的均田令,罗家可分六百亩。于是乎,罗继祖这次便充分的落实了这条政策,给罗家又分下来五百二十亩地。
反正罗家虽然还有千多亩地,可大家有官阶有吏职,已经不在这百亩限额之内了。
这种事情,其实就是有点以权谋私了,但是吧,又不算很过分。毕竟南山里去年抄掉了王家这个最大的地主后,官上多了不少地,分下去也说的过去。
只是罗继祖先给罗家分了五百二十亩,然后又给罗三叔等在罗成郡兵营里的同村每家分了二十亩,这样一来,倒也不是显得特别突出。
罗成觉得这样做有点太那啥了,结果大哥说以前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啊。
一句话把罗成堵住了,觉得这倒也是这个理。当官不为自己谋半点方便,那谁还那么热心的当官做吏呢,毕竟这里长又没俸禄,全靠衙门里的公廨钱拔给些福利。
大哥之前分户,老爹给了他一百亩地,现在他马上通过手里的权力,给自己又弄来八十亩。
老爹干脆又给了他二十亩,于是乎他现在便有了二百亩地。
虽然新宅子还刚在计划之中,可那二百亩地老爹已经分好了,继祖和承宗兄弟俩,便天天要往地里转几圈,虽然现在还是大冬天,地里一片荒芜,可兄弟俩看着这地,却总能笑的合不拢嘴。
罗家现在除了罗成,每人名下二百亩地,唯独罗成,名下总共八百亩永业田,还有二百亩职分田,算是坐实了南山里第一大地主的身份。
本来他说家里的地大家平分,但老爹说家里大部份的钱地都是罗成赚来的,便给他多留了些。
罗成的一千亩地,基本上都是原来王伯当家的地,这些田地都比较肥沃,如今却全都便宜了罗成了。
他在田边修了几间房子,便算是他的田庄庄园,隶属在他名下的二十五个奴隶都安置在那里。
罗成对于田地倒没有那么大的喜爱,不像父兄他们那般对田地热爱。
一千亩或一百亩,他还真没觉得有多大区别,反正他自己也并不会去种地。不过稍了解了些隋朝的税赋制度之后,罗成还是有很大感慨的。
因为有个官身,他便是不课户,不管他是有一百亩地还是一千亩地,居然一点租调都不用交,普通百姓人家,按丁纳租调,一丁一年田租就得两石,可罗成有一千亩地,居然一石租都不用交。
他要交的只有义仓粮,这个不管是不是官都得交,每亩二升,一千亩地他得交二十石,另外做为上上户,他还得再交五石。
二十五石义仓粮,这就是他所需要交的所有了。
不得不说,还真是特权阶层啊。
太不公平了,但做为享受其中利益即得的那部份人,罗成又觉得这种感觉其实挺不错的。
一千亩地,其中八百亩是他自己的永业田,二百亩是职分田。永业田全都由自己的奴隶耕种,亩收一石,他一年就能收最少八百石,职分田是收租,亩收六升,二百亩能收二十四石。
算下来,他拥有这些田地,一年能收最少八百石的粮食,数量不少。但若是折算成钱,其实这上千亩的土地收成,又不值几个钱了。
现如今,一石粮食也不过百来钱,八百石粮食,也不过能卖上百来贯钱而已。
当然,田地年年有产出,就算旱涝也一样能多少有些收成,这个却是极稳定的。
关键还是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太低了些。
亩产居然一石多点,这都还算比较好的,如果能产两石,那基本上是种植的小麦或水稻。但种小麦和水稻,却又对水需要比较大。
有空的话,或许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改进一下耕种水平,这年头土地还停留在轮耕休耕以恢复地力,一人耕种几十亩地的粗耕阶段。要知道,到了明清时代,当时的百姓已经懂得精耕细作,一亩水田能产好三四石粮了。
就算一亩三石,也是比现在翻两三倍啊。
随便翻一倍,家里田地产出收入就能增加一百多贯,这个可就非常可观了。
罗继祖现在是南山里的里正,因此手头倒也有些职务之便,他任命了老爹为村正。然后又给罗家六兄弟在南山村每人分了二亩宅园地,这倒也不算是什么违规之事,毕竟如今罗成他们兄弟都分籍立户了,每人也可按规定领取一块宅基地。
只不过规定是规定,实情是实情,好比规定男子成丁授田百亩,中男授一半的均田令,可实际南山村根本没这么多地可授。
但既然有职务便利,肯定这方面就要简单些了。
兄弟六人的宅园地都在一起,一字排开,一人二亩地,这样前面宅子后面还能带个园子,一亩屋院一亩菜园刚好。
把宅园地分好后,大哥二哥都迫不急待的开始规划,准备年后就开始挖墙脚、请人烧瓦伐树了。
罗家的老宅子是夯土墙、树皮茅草顶,每年都得翻修一下,但这样的房屋雨天总是会漏水。
所以新房子大家准备直接盖瓦,虽然盖瓦的成本要高的多,但现在罗家好歹也是官宦人家,地主豪强了,这点钱倒也愿意出。
罗成对于盖新房不是很热衷,他反正现在也不急着成婚,所以宅园地划下来后也就懒得管,他倒是跟兄弟几个商议了下明年把老宅子也翻新一下,主要是把屋顶的茅草树皮换成瓦顶。
夯土墙再弄点黄泥重新糊一遍,再在院里挖口井。
不止罗家计划着盖新房,他的几个姐夫家也都在计划盖新房,大姐夫周德威、二姐夫王子明、三姐夫赵贵、四妹夫周新,如今都在衙门做事,全都有了官阶和吏职,手里也有不少赏钱,都比较宽裕,便想着先起个新宅子。
他们之前还都买了些田地,加之现在有了散官后,乡里特意给他们破例均了些地,如今每人也都是有百多亩地的人。
盖宅子买田地,买马买骡买牛,大家花起赏钱来很痛快,按他们说的,有钱了不就得这样吗?
继祖当里长之后干的第二件事情,便是再次借职务之便,给罗家把田分满了。原本罗家只六十亩地,后来罗成擒蓝面鬼又分了二十亩,再之后罗成得赏买了不少地。
但官府分给罗家的,总共就八十亩。
可罗家有五丁二中,若按每丁百亩,每中男五十亩的均田令,罗家可分六百亩。于是乎,罗继祖这次便充分的落实了这条政策,给罗家又分下来五百二十亩地。
反正罗家虽然还有千多亩地,可大家有官阶有吏职,已经不在这百亩限额之内了。
这种事情,其实就是有点以权谋私了,但是吧,又不算很过分。毕竟南山里去年抄掉了王家这个最大的地主后,官上多了不少地,分下去也说的过去。
只是罗继祖先给罗家分了五百二十亩,然后又给罗三叔等在罗成郡兵营里的同村每家分了二十亩,这样一来,倒也不是显得特别突出。
罗成觉得这样做有点太那啥了,结果大哥说以前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啊。
一句话把罗成堵住了,觉得这倒也是这个理。当官不为自己谋半点方便,那谁还那么热心的当官做吏呢,毕竟这里长又没俸禄,全靠衙门里的公廨钱拔给些福利。
大哥之前分户,老爹给了他一百亩地,现在他马上通过手里的权力,给自己又弄来八十亩。
老爹干脆又给了他二十亩,于是乎他现在便有了二百亩地。
虽然新宅子还刚在计划之中,可那二百亩地老爹已经分好了,继祖和承宗兄弟俩,便天天要往地里转几圈,虽然现在还是大冬天,地里一片荒芜,可兄弟俩看着这地,却总能笑的合不拢嘴。
罗家现在除了罗成,每人名下二百亩地,唯独罗成,名下总共八百亩永业田,还有二百亩职分田,算是坐实了南山里第一大地主的身份。
本来他说家里的地大家平分,但老爹说家里大部份的钱地都是罗成赚来的,便给他多留了些。
罗成的一千亩地,基本上都是原来王伯当家的地,这些田地都比较肥沃,如今却全都便宜了罗成了。
他在田边修了几间房子,便算是他的田庄庄园,隶属在他名下的二十五个奴隶都安置在那里。
罗成对于田地倒没有那么大的喜爱,不像父兄他们那般对田地热爱。
一千亩或一百亩,他还真没觉得有多大区别,反正他自己也并不会去种地。不过稍了解了些隋朝的税赋制度之后,罗成还是有很大感慨的。
因为有个官身,他便是不课户,不管他是有一百亩地还是一千亩地,居然一点租调都不用交,普通百姓人家,按丁纳租调,一丁一年田租就得两石,可罗成有一千亩地,居然一石租都不用交。
他要交的只有义仓粮,这个不管是不是官都得交,每亩二升,一千亩地他得交二十石,另外做为上上户,他还得再交五石。
二十五石义仓粮,这就是他所需要交的所有了。
不得不说,还真是特权阶层啊。
太不公平了,但做为享受其中利益即得的那部份人,罗成又觉得这种感觉其实挺不错的。
一千亩地,其中八百亩是他自己的永业田,二百亩是职分田。永业田全都由自己的奴隶耕种,亩收一石,他一年就能收最少八百石,职分田是收租,亩收六升,二百亩能收二十四石。
算下来,他拥有这些田地,一年能收最少八百石的粮食,数量不少。但若是折算成钱,其实这上千亩的土地收成,又不值几个钱了。
现如今,一石粮食也不过百来钱,八百石粮食,也不过能卖上百来贯钱而已。
当然,田地年年有产出,就算旱涝也一样能多少有些收成,这个却是极稳定的。
关键还是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太低了些。
亩产居然一石多点,这都还算比较好的,如果能产两石,那基本上是种植的小麦或水稻。但种小麦和水稻,却又对水需要比较大。
有空的话,或许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改进一下耕种水平,这年头土地还停留在轮耕休耕以恢复地力,一人耕种几十亩地的粗耕阶段。要知道,到了明清时代,当时的百姓已经懂得精耕细作,一亩水田能产好三四石粮了。
就算一亩三石,也是比现在翻两三倍啊。
随便翻一倍,家里田地产出收入就能增加一百多贯,这个可就非常可观了。
言情推荐阅读: